文/孟小满
2018.5.18 星期五 阴
夜晚,不时刮来丝丝凉风,我终归抑制不住走走的心,迈出家门。暴雨过后的星空,黯淡无光。街道反而十分宁静,如同一滩静谧的湖水,让人感到恬淡。一个胖胖的女孩,高举着手机,放置在耳边,听着缓缓的声音流动。
怎么说呢?她的文字,总让人觉得舒适,思前想后,总觉得没有别样的词汇可以形容。犹记得第一次看《那年,去了四川》,那种惊艳的感觉。细看之后,便被用词深深地吸引了。
初闯简书,便因一篇文,喜欢上了一个作者,从此成了她的忠实粉丝,每篇必看。每逢心动的文字,总会留下一两句,偶尔不留言,也会默默点个赞。
说不上挑剔,但很少为一段文字感动。然而,她偶尔冒出的文字,总会打动我心里柔软的地方,在心里默默敬仰着。从没想过主动联系,总认为一来二去的留言,总能为文字找到最合适的地方。
前两天,终因文字走入了生活中,添加上了微信。思虑再三,来了一句“其实,我也有大长腿,只不过被胖遮住了”作为开场白,自以为很幽默,谁知道她一本正经回“ 甭管胖瘦 ,你现在就是春天 三月呀”,会心一笑,私乐一番。
今夜,流淌在耳边的声音,正是她的。一如想象中美好的模样般,声音不急不慢,我的步调也慢了起来。她酷爱小说,却在散文上有自己的灵动之处,话题自然离不开散文。
这是她出示的第一张图“散文:记录感动”,短短几个字,打动了我心。回想起来,她的确如此,写父亲时细流情感的滚动,写对写作思考时,美中带点哲思。回想自我,屈指可数的散文,写时有感触的文,莫过于一个“真”,当我把这份“真”流露,感动伴随着泪水,倾泻而下。
如此说来,记录感动便是散文的最本质的东西。不强求,不刻意,感动自我,感染他人,便可足。
这是她出示的第二张图片:散文,忌“弄文而失质”。在我们看来,美好而华丽的词汇,却引起她的思考,这种文字到底是好是坏?过多的引用,包装,是否失去了本质,我一个外行人不敢下定论。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庞大的诗词歌赋,经典文集,从小耳濡目染,不受其影响是不太可能的,导致部分文字删枝剪叶,断章取义,凑成文章。自以为不可一世,实则掉入了“掉书袋”的漩涡里无法出来。
她说读诗,内化为每天的活动,偶尔一两句会记在心尖。不刻意,不勉强,自己写完的文章,会读读看,修改个别的地方。
于我理解,看书读书应为取悦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为其它。书写文字,只不过内心渴望将其倾诉而出的媒介,没必要篇篇段段都把所看的东西叠加进去,否则文字是堆砌起来的,失去自我。
这是最后一张,引用的李娟的一段话。她讲述了一件小事,通过一个姑娘的疑惑,传达文字的文法,句式可以改动,表达核心何不按照自己来?舒适的文字,不需要如匠人一般,精雕细琢,它是不受控制,自有清新之感。
正如,我们都热爱生长在悬崖峭壁的梅花,欣赏攀爬在丑石上的藤蔓,渴望成为自由飞翔的雄鹰,却被框框架架限制住了脚步。如果有一天,你真为某些触动心弦的东西,非写不可,从心出发,大抵也找到了“紫燕”吧,我对自己如是说。
家里的灯光昏暗,我放下手机,任凭剩余的话语蹦出。
因为步绾,所以有了一场倾听的盛宴。
因为不晚,所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