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用不到一站路的时间快速阅读了曹将今天新更的《2018上半年总结》。
我是曹将的忠实粉。因为曹将的公号文章就是妥妥的方法论,很多眼界上的东西都是随着曹将开启的。
关闭文章后。我尝试着回忆和自问自己从这篇文章里都获取了什么?我总结了三点。(关于总结也是曹将教我的。不管做什么,就习惯的说:来,让我们总结一下。)
1、以结果为导向,不要放大和美化过程,不要被过程所感动
回忆到这句话时有种啪啪的打脸感。前几日前我还在朋友圈里委屈着,我曾经为了自己的事业付出了什么! 为此受了多少苦!为自己的努力感动着自己。现在看来,我岂不是也在犯这个没有意识到的错误。我放大了这个过程,而忘记了结果才是衡量的标准?其实我应该反思,为什么工地上总是出现问题。为什么不能在之前避免?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为什么就没有深挖过不在事前控制呢?
做微商的,经常听培训,看课件。晚睡早起刷朋友圈,这么勤奋,为什么业绩做不好团队带不好?是文案写的不好,还是互动做的不好?是不够专业还是不够热情?用结果来看过程,会发现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被自己感动了自己,却忘记了开始的初衷。
关于学习,很努力,听课背书,为什么还是考不了好成绩?这种努力是不是一种给别人看上去很努力的假象?
因为放大了这个辛苦的过程,认为我辛苦了就是成功了。辛苦等同于成功。这是最大的价值错觉,好可怕!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背后有什么东西没有被发现?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么?项目上问题,是工人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工人的问题是什么?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付出。”
2、利用及学习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单位时间效益
熟练掌握各类工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习新软件,APP的使用方法,针对自己的工作特点,选择最顺手,效率最高的软件。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必须明确自己的痛点,也就是发现问题”,我的理解是我们脱节于这个世界的新技术太久了,也太多了。所以为什么HR招聘时明确需35岁以下, 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经验主义,学习力的丧失,逐渐的脱离主流。年纪越大似乎冲破舒适区的阻力也越大,难度也越大。
3、重视平时的积累,不单单仅局限于专业内容。
举例说平时多积累一点图片,整理一个素材库的文件夹。在做PPT 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就用,包括写简书的时候,图片就可以直接代入,免得还要上网找图片,还不见得能找到好图片。
做一个提案书,在项目立案前,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积累相关的素材及数据。等到项目进入规划、概算阶段时,就可以直接快速上手。
文案的刻意练习,也积累于平时。让我坚持每天写4000字的确是有困难。我就拿每天发朋友圈的文案做练习就感觉进步很大了。有的时候一句和平时没有什么交集的话,在关键的时候,就变成PPT里的一句经典。
关于专业方面的积累,每个项目都是唯一的,每个案例的总结,整理分析都是为以后的项目打基础。我不明白是不是可以通过一定数量一定数据的提取,有一天能拨云见日,找到属于我的第一性原理,能带来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