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栏目包装不需要实时更新,没过多久我就被安排到了后期组,进行栏目合成,工作内容是将一期15分钟的新闻,加上片头、标题、信息版等保障按时安全播出。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项工作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关键是速度和细致。
老头是栏目的摄像,当他知道我成为后期编辑的时候,还特别认真的来教我,虽然当时有后期编辑带我,他仍然像一位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马上要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的唠叨一样。
“你别有压力,就是字幕放一块,新闻放一块,一个i一个o输出就行了。”
没毛病,简单易懂,通俗明了。不专业的他,可是倾其所有的教我呀!
还对后期李老师说“你小子,好好教!”
说完,老毛病又犯了,走抽根烟去,然后消失!烟酒是老头的两大乐趣,执着而又倔强的坚持,谁说都没有用!
节目周四播出,周四一早开始合成。包括主持人录制。
主持人也是刚毕业,身高178的大男孩,虽棱角分明又有些稚嫩,他的切豆腐的手势,一度成为大家的笑谈。他并不在意,一遍不行两遍,微笑接纳所有意见,非常有礼貌!只是后来,大家熟悉了,打成一片,老头更是经常自以为帅过主持人,我们几乎笑岔气,东北味十足的普通话,加上地中海的发型,我到现在都想问“你!哪儿来得自信!自以为全身冒光!!”
主持人录制完毕就已经中午了,录制完毕,机房上载,时间1:1。总之,下午开始合成,晚上20:00播出,对一档新栏目来说,这是相当紧张的。15分钟的栏目,一般需要7-8条新闻,下午编导们开始提交成片,编导跟着上标题、人名职位、同期字幕。
真正独立合成的时候,我才知道一下午一刻不停,神经紧绷。5-6位编导同时盯着后期一个人,她改这儿,他改那儿,后期成为善后第一人,扛雷专家。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合成,18点审片了要换头条,审完片子修改已经快19点了,所有人都在说快的时候,突然有位编导说,她的新闻有错别字,当时节目完成并不能直接点击传送,还需要吐带子,也就是将整期节目重新录制一遍,按照15分钟的时长计算,吐带子的时间1:1。吐完带子已经快19点30,一路小跑送到机房,还需要至少15分钟录制上线,时间也是1:1。20点播出,谁能想到19点50节目才刚刚上线。当节目安全送到机房的时候,我趴在机器上大哭起来,当瞬间压力释放,剩下的只有委屈......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头进了机房,他也没吱声,等到我哇哇哭完,他才说:“走,回家!”他的安慰依然是苍白的好好干!词穷的他也没啥新词,但句句好像都是实话。有一天,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他好像意识到了,是得向文化人看齐了,感叹了一句“看,天多蓝呀!就像一块蓝布!”
是的,又遭遇吐槽无数,遂成为栏目笑谈!
后来,栏目更加规范化,周播合理有序安排,完全可以录棚时间前移,编导新闻提交时间前提。各工作环节合理有序后,没有那么忙乱,一切可以井然有序,从容安排。
只是,对于那一段忙乱的日子,除了第一次趴在机房大哭的委屈,我已经渐渐模糊了记忆。那段最初的北漂生活,有亲情的陪伴,在哥哥外派的日子里,身边都是陌生人的时候,因为老头的存在,让我感觉没有那么冰冷,他就如一位和孩子没有代沟的父亲,只站在那儿就让人踏实无比。那时,我并不感觉漂在北京有多么艰难,那些日子温暖而美好,如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