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必然不能只谈个体而不论社会这一主体。所以这一篇文章,我们来谈谈社会的主体:群体。
但是谈到群体,我们不禁要从头开始问一些问题:什么是群体?群体又有那些影响呢?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群体?社会学中,我们将群体定义为存在互动的人员集体。重点在于存在互动和人员集体这两个概念中,毕竟我们不能把一群猴子当做一个人类社会群体吧。而第二个问题:群体又有那些影响呢?答案在社会学家的研究很快也就出来了。影响主要有三点: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性化。
先来考虑第一点: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诸如全场瞩目的运动员等,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经常会看见因为过于紧张而发挥失常的。所以社会学家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发现一大效应:唤起效应,这一效应是指在社会唤起的个体中,唤起会促进他们的优势反应。比如:众人瞩目会让专业运动员更优秀,而使普通运动员更差。
而这一效应的原因主要与这几种:(1)评价顾忌,这是我们在前文中所多次提到的效应,因为顾忌评价而使助长了人们的优势反应————优者更优,差者更差。
(2)分心:社会唤起使人分心,减少能力倾向,使其在弱势项目更弱
(3)纯粹在场:不参与社会唤起效应的个体有时也会引起社会唤起效应(原因嘛,我也不知道)
社会除了有助长作用外,还有社会懈怠作用。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见的团队工作能力更差,拔河比赛我们的总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和更小等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唤起效应中的“评价顾忌”,群体会弱化“评价顾忌”而使我们趋于更少努力。
但是,一般来说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时,社会懈怠会降低
接下来是第三点,当群体产生唤起效应时,而群体懈怠又将责任分散时,群体将变得不可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去个性化。
这一倾向会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诸如失态、冲动性的自我瞒足、甚至社会暴力。
而这主要是因为群体所造成的身份匿名性和唤起以及分心活动。
在去个性化的个体中,人们会更加的不自律,更加的不自控。
所以,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如何减少去个性化?
在相关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知觉或称自我察觉,它是指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或自己关注)时,会更加自控和自律。
而且相关的研究还表明:在具有较高的自我察觉和认为自己独特的个体中,欺骗行为也更少。
以上三点是群体内在表现上的,还有关于群体外在影响的: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指的是群体讨论会加强人们最初的判断,而不是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而原因则是如下:人们在群体讨论中本身期望获得观点的肯定;而对于相似观点,人们期望以更冒险的表达方式以获得同伴的好感;群体讨论对最初观点的不断重复也会造成人们的大幅认可。
人众无知:群体中人们倾向于认为某一观点是大家都不喜欢或在意的而不提出。比如: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说出不懂的知识
群体思维指的是在群体决策中,未来群体和睦而压抑异议的现象。
而要预防这一现象,我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设立“魔鬼代言人”以反对,(2)自我批评,(3)在决定实施前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做最后决定
群体思维在头脑风暴中具有很多应用,一般我们需要先做群体的头脑风暴,然后做个人的头脑风暴,这样的效果更好。对一个领导者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克服群体思维的劣势。
接下来是总结的部分:
一、唤醒能够增强优势反应————在优势条件下,适当唤起
二、减少社会懈怠————增加“评价顾忌”,增加任务的难度及吸引力等
三、匿名性和社会懈怠会增加去个性化
四、自我察觉————意识到自己,镜子或摄像头,会增加个人表现的效果
五、减少群体思维:1、设立魔鬼代言人,2、自我批评,3、“第二次机会”的租后机会
六、头脑风暴:先群体,后个人效果更好
七、领导的作用就是减少群体思维的坏处
敲了一上午的键盘,终于敲到这里了。最后一点,终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