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
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
【评注】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于西安建政,国号「大顺」,故曰「西方贼」。
随后起兵东征京师,势如破竹,一路连克太原、大同,至京都,故曰「乱到前」。且崇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刻薄寡恩,尚气则极具失措」,故喜听相同之见,厌恶逆耳之辞。以致临危之际,朝堂上下皆奸佞小人,无人能觐一言。
崇祯临危之际,急召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炯入宫,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故曰「喜见子孙」。
又参《明史·庄烈帝》载,‘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因「以发覆面」,故曰「耻见日」。
而李自成兵围京师,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不过数十人,余者尽皆投降,崇祯身侧亦仅有太监王承恩陪同,故曰「衰颓」。
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去西东;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评注】
「月缺两二」曰「冂」;「吉在中」则曰「周」。参《清史稿》载,‘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三桂僣称周王元年。’故首句即指吴三桂。
「机发」谓以机关制动,比喻迅捷。
《清史稿》载,「时吴三桂镇云南,郡县吏得自辟署,谓之“西选”」。至康熙六年(1667),乘吴三桂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又趁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之机,迅速做出撤藩决定,故曰「去西东」。
「金阙」指天子所居之宫阙;「九重」代指宫门、皇位。
「梅花」并非指煤山,崇祯自缢。其一,本诗核心是吴三桂,且前文已然提及崇祯自缢之事,此处不必重复。其二,下文明确说出「梅花」即梅花山,而非煤山。故此处之「梅花」指南京梅花山,始于六朝,相沿不衰。
而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之明孝陵,正位于梅花山正北。结合「金阙」、「九重」之语,后两句则是暗指三藩之乱,以及吴三桂衡州登基称帝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