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的夏天,在Hampstead,23岁的John Keats在最美好的年纪遇到了他生命中最浪漫的爱情。
年轻美貌的Fanny Brawne,热爱时尚,最喜欢对着布料设计和缝补。原本他和她只是隔壁邻居,可是关系却并没有如此戛然而止。
他和她终究是要相遇的。
Bright Star
“灿烂的星”
John Keats
查良铮译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art--
灿烂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像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不断望着海涛,那大地的神父,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像面幕,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
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入冬之后的夜晚,很冷。我裹着厚厚的棉衣,倒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怀抱热水袋,以最温暖的方式窝在沙发里,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才看完BBC的这部电影《Bright Star》。看完电影之后的我,还是手脚冰凉,耳朵里还停留着Fanny撕心裂肺的哭声。
Keats和Fanny,他们的爱情在浪漫中以悲剧收场。
Keats在遇见Fanny之前,他的作品也就停留在一般的水平。好在他一直没有放弃,在遇见Fanny之后,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如《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之作。所以我还是相信是爱情激发了他的灵感,激活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所以细胞。年仅25岁就离世的他,在生命最窘困的时候,遇到了最美的Fanny,谈了一场渴望冲破束缚的自由恋爱。尽管他们没有给我们展示爱情的终点是怎样的,但是还好有你,哪怕一切都是一场梦,我也甘之如饴。
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诗人即使再放荡不羁,再自恃清高,是不是也会屈从于现实经济的拮据;
热爱时尚的女孩,大众以为她只是一个世俗的女子,嘲笑她,讽刺她。可是她却执着坚定地爱着那个孤独的灵魂。她包容他的反复,原谅他的音信全无,照顾着病床前的他。金钱和死亡都不能阻止她,她只是想嫁给他。
这部电影,并不是Keats的传记电影,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个发生在生命最后三年的爱情。两个因为爱情,而疯狂的人。情诗、蝴蝶、戒指……每一个元素都是这场爱情里缺一不可的道具。一个衣服破烂穷困潦倒的诗人,一个注重时尚穿着得体的女孩。他们的相遇带来一场巨大的风暴,诗人的敏感猜忌,女子的执着疯狂,一个在大雨中徘徊在女子的门前,一个因为绝望差点割腕自杀,他们爱得纠结,爱得忘我,爱得死去活来,却也只寻得了短暂地盛开,戛然而止在Keats生命的终点。
这是一部让观众看后心里会不太舒服的电影,Jane Campion在美丽的自然风光里,却并没有讲述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就连Keats和Fanny的订婚典礼,都充斥着浓浓的哀伤,是暂时的离别还是永久的分开?
或许是很久没有看悲剧的故事了,可是我从来不否认悲剧更能让人刻骨铭心。眼前还能看到Keats那单薄的身影,Fanny如断线的风筝,每天独自漫步在空旷的寂寞中。只有那些书信,那枚戒指,是这场爱情最后的见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