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1 佳豫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解读论语第146天)
日经第451篇(乡党第十)
经典原文: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古代由于交通不是很便利,有什么事情要传递或者说要去见个面送个礼很不方便,这个时候通常会请一个可信的委托人,帮忙捎个口信,请这个受托人把这种诚挚的问候带到他邦的友人那里。
正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孔子这里托付的时候很诚恳,那别人也就会很忠诚替你传达到位,这是相对应的。
这个拜虽然是对着委托人(使者)在拜,但是这个使者是不需要回礼的,真正拜的不是他,而是他邦的友人。
正所谓礼尚往来,有送就有回礼。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他给孔老夫子送了一点补药。
按照当时的周礼,如果有人馈赠食物,就必须当着别人的面先尝尝这个食品,让人心生欢喜,那尝了他人给的这些食物,那这个使者就可以说不虚此行了。
当然这个馈和受是有一个界限的,朋友之间正常的馈赠与接受是可以的,但太过于功利性的馈赠或者接受就不太好了。
虽说君子之交,要淡如水,但又不是说完全的清汤寡水,有些礼物的互相馈赠还是可行的,比如逢年过节互送礼物。那如果送的礼太过贵重,就另当别论,那包含了一种企图心。
这里孔子觉得药物不是普通的食品,不能乱尝,所以就说自己还没有通达和了解,不知道怎么吃,所以不敢尝。
孔子这样向使者先声明,也是对馈赠人季康子的一种尊重,也有可能季康子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吃,孔子的言外之意也是在提醒大家要处处守礼。
正源于孔子的这种至诚之心,所以也得到了他邦友人的善意回馈。
现在很多人都想着法子让别人可以忠诚于自己,可最终,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自己内心还不舒服,像被蒙上了一层污垢。
所以,只有以至诚之心来待人,方可与自己有益,同时对别人也有效力。也就是说,一切为你所用的时候,所用要为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