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是正宗的世家公子,有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出身的河东柳氏,与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并列为河东三大世家。其曾祖父官至中书令,因得罪武则天而死。其父柳镇,年轻时遇到安禄山之乱,携家避隐于王屋山。后上书言事而授官,在郭子仪属下任职,并累次升官。
柳宗元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非常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10年。虽然已有1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是个神童型的天才,史书称其小时候“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少年时便崭露头角的柳宗元,不负众望地在贞元九年(公元793年)21岁时便考取了进士,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一年的榜单中,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的一生挚友。要知道,在唐代向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进士及第那是相当的难,就连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是接连考了4次才考中。
金榜题名的柳宗元先是迎娶了时任京兆尹杨凭的女儿,在经历父丧守孝三年后出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中榜博学宏词科,29岁外放为蓝田尉,31岁柳宗元被调回京城,升任监察御史里行,负责检查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三十三岁以前的柳宗元,过的一帆风顺,在升官晋级的路上一路狂奔。
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的柳宗元,春风得意之余,并没有忘记他年少时的志向,他与王叔文、王伾等一批同样有志改革朝政、匡扶朝廷的青年才俊走到了一起,在唐顺宗李诵即位后开始了“永贞革新”。
只是这场旨在消除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宫市,贬斥贪官的改革,触及了太多权贵的利益遭遇了强烈的反扑,加上改革的支持者顺宗李诵因身体原因退位,新皇登基的唐宪宗李纯又一向与改革集团对立,因此只进行了180天便宣告结束,继而便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领袖王叔文被先贬后杀,王伾被贬后病死,而柳宗元则和他的好朋友刘禹锡以及其他六人一起,被外放远州。
当时三十三岁的柳宗元一定没有想到,天赋其才又一心许国的他,此次去国千里,竟再也没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与此同时,刘禹锡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类似处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至此,柳宗元少年得志风光无限的前半生告一段落,他的生命进入了孤苦寂寥却佳作频仍的璀璨的14年。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属“荒疠”之地,他便“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
元和十一年,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柳宗一同行前往,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柳宗一要到江陵去。
在永州十二年来,柳宗元历尽艰辛和磨难,母亲、妻子、女儿、兄弟相继离世,让他备感凄凉,此时又与从弟相别,悲从心来,写下这首最悲戚的诗:《别舍弟宗一》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字字血泪,句句悲戚,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
柳宗元的诗虽然数量不多,却有叙事、咏史、寓言、山水等各种体裁兼备。因为他的诗绝大多数都作于被贬谪以后,因此以冷峭著称,大多抒写的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孤独,读之令人恻然。
他的内心中关于壮志难酬的苦闷时时刻刻折磨着他,挥之不去,愈演愈烈。这种感觉无法排遣,只能寄予诗词之中。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灰暗心境之下,唐宪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年仅47岁。而他不知的是,朝廷诏他回京的敕书,此时正在路上。
天降大才于永州,使得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