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教科研中心组织的一年一度教师个人课题申报活动开始了,我申报的题目是:通过运用时间管理方法提高高中生英语课堂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
本来信心满满,觉得这个课题很新颖,又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如果研究的好,对提高高中生课堂学习效率很有益处。出乎意料的是,在初审阶段,我的课题就被毙了。满腔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拔凉拔凉的,但是静下心来反思,发现课题未被通过是有道理的。
首先,这个课题有点大。个人时间管理是个周期比较长的课题,即便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专家,比如战隼,都经过了3~4年,才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个人时间管理体系。而我们市级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要求一年内出研究成果,这个课题显然不适合。
其次,我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做过,才能知道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去指导别人。
我接触时间管理这个领域刚一年多。时间统计法可以分为记录,分析和改进三个步骤。从初学到进阶,可以分为九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用纸笔或者软件记录自己日常的时间开销,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和工具。
第二阶段:时常会忘记记录时间这件事情。
第三个阶段:基本不会漏记,但对记录时间有隐约的忧虑感。这一阶段基本上记录时间的习惯已经养成,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但又觉得有许多事情要做,这种隐约的忧虑感会时隐时现。
第四阶段:定期分析时间开销,对如何事件分类感兴趣。
第五阶段:用他人的分类法,并建立自己的分类。
第六阶段:设定不同类的时间预算,并能达成目标。
第七阶段:即使暂停一段时间统计,也能掌握时间开销。
第八阶段:了解自己的时间纹理,并学会创造纹理。
第九阶段:悟到时间的稀缺性,产生对时间的敬畏。
我现在的状态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甚至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记录工具和模板,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如果现在让我去指导别人,还欠火候,还需要修炼。
尽管现在网上研究时间管理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方法和技巧都还是针对成人。如何让高中生更好的掌握时间管理理论,找出时间管理理论和高中生学情的交叉点,为高中生所用,这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对失败的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尽管课题被教科研中心毙了,但我还是会继续研究这个课题的,因为时间管理对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意义重大,学会时间管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