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往事里那个孩子
大学暑假,我跟同学一起在周边的一个村儿里开了一个辅导班。
有一天,轰隆隆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后来才知道开车的是孩子的舅舅,在车上“押解”他的是妈妈。
三轮开进我们的大铁门之后,两个大人把这个黑黝黝的瘦弱男孩“押”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老师,我们要报名!
小男孩被眼泪和鼻涕糊了一脸,只能看到那带着惊恐和仇恨的眼睛,像一头被擒住不肯就范的小兽。
当时我就被这阵势吓傻了,任由他俩把挣扎的孩子压在地上,一个人开三轮先出去,另一个赶紧跑开从外面把铁门关上。
班上的孩子都是一个村子的,互相都认识,叽叽喳喳地说着他的情况:
父母都是村里的泼皮户,一点亏不吃,没人敢惹;
偷东西时候被逮住了,父母狠揍了一顿,从小卖部拖拽到家里,整个村子都知道了;
不爱学习,爱捣乱,没人喜欢……
刚来的几天,他每天只是沉默地坐着,不学习也不吵闹,了无生机。
有一天,一个女孩跟我告状,说她的五角硬币不见了,并一口咬定是他偷的。
班里男生都在起哄,仿佛每个人都看到了案发过程。
他气鼓鼓地站在那儿,刚来那天的眼神又出现了。
我把他拉到没人的角落,平视着问他,到底是不是他。他坚定地说,不是。
我没办法找到真相,又或许是心疼,于是我向大家宣布,不是他偷的钱。
他竟然哭了!
这头小兽,好像此刻才终于卸下防备,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爆发出来,抽涕着哭了很久,我抱着他,也拍了很久……
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 happy ending,小兽的父母发现孩子开始学习而且并不笨的时候,突然来找我,说不上辅导班了,并为了退几十块钱跟我大吵了一架。
02 绘本里另一个孩子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有点悲伤,每每想起,也只得一声叹息。
当我看到《抽屉里的糖》这本温暖的绘本的时候,我想起了他,那头孤独的小兽。
《抽屉里的糖》主要讲了80年代一个叫娜娜的小胖闺女,吃了朋友一颗跳跳糖之后念念不忘,忍不住偷了家里的零钱去买糖吃的故事。
当娜娜把剩下的糖和糖纸都放回零钱抽屉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怎么做呢?
结局很温暖,因为她的爸爸妈妈知道怎样爱孩子才是正确方式。
看着妈妈认真地叠纸鹤、爸爸笨拙地挂纸鹤的样子,我知道,娜娜比那只小兽幸福多了。
这两个类似故事里的孩子,却得到完全相反的对待。想来他俩长大后也是截然相反的人生吧,一个应该会自信阳光不畏艰难,另一个却可能自卑暴躁不相信爱。
绘本的最后,娜娜的妈妈给她写了一封信,到底内容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有理由相信,那里的文字都是饱含爱意、循循善诱的。它也许告诉了娜娜,如何面对自己的小欲望、怎么合适地得到自己想要,甚至做错事了之后如何学会原谅自己。
看《抽屉里的糖》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象,如果那头小兽也拥有这样的父母,该有多好。
03 每一个孩子,包括我们
《抽屉里的糖》是以80年代为背景创作的绘本故事,或许,这就是画家刘娟的童年往事。所以,这是一本孩子可以看的绘本,也是一本爸爸妈妈可以拿来怀旧的小画书。
它就像巴里巴巴的咒语,为我们打开一扇回忆的大门,回到那个属于我们的童年。
那些在街道上疯跑的皮实孩子们,哪个没有做过几件荒唐的错事?刘娟也一样。
尽管童年的她做过错事,那又怎样,她成为了今天如此优秀的自己,肯定得益于父母“恰到好处”的爱。
向同龄的父母们展示这种爱,希望我们也能继续传承下去这种爱,也许就是她创作这个绘本的初衷吧。
04 绘本里的艺术小细节
《抽屉里的糖》扉页是在蓝色底上用白色笔触画画儿,让人不禁想起代表中国古人智慧的蓝印花布。
这上面画了20种小零食儿,都是我们80后当年的最爱,大白兔、大大卷儿、果丹皮、花生牛轧糖、跳跳糖,还有雪人儿冰糕!看得我直流口水,我能说就这一页我都能看半天么。
主人公娜娜,画家刘娟并没有把她画成一个美丽的小淑女,而是画成一个小胖妞儿。
胖得眼睛眯成缝儿的那个劲儿,很像中国梦公益广告里的花袄小胖妞,这个形象,应该是老一辈最认可的孩子形象吧。
想想我朵儿,出生时候6斤多,奶奶们直喊太瘦啦太瘦啦,后来3个月长到13斤,那肉褶子都快崩开了,奶奶们还继续说:不胖啊不胖,这样正好,正好!
《抽屉里的糖》也画了这样一个年画娃娃一样胖嘟嘟的小闺女。
当娜娜把跳跳糖倒到自己嘴里时,彩色的跳跳糖都变成了一个一个彩色的胖娜娜,在她嘴里翻飞跳跃、喜笑颜开。这个想象力简直不能再赞!朵妈看的时候也仿佛感觉到了跳跳糖的魔力,恨不得也立即去买来享受一下。
这幅图是绘本的点睛之笔,也成了绘本的封面图。
整本绘本的画风都是浓浓的80年代气息,看看家里的大立柜和收音机,有没有你小时候家里的样子?
还有那个大绿皮箱子,娜娜为了找钱,袜子和拖鞋都扑腾掉了,充满童趣。
还有那个娜娜想象中会“河东狮吼”的妈妈,会气得露出牛角的爸爸……
哦,最重要的是,那个犯了错误蜷缩在沙发,独自体味复杂心情的胖娜娜,真像小时候的我们啊……
PS:本文首发头条号“麻辣朵妈”,原创,转载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