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未成年的孩子,做父母的就又多了一个称号——家长。顾名思义,家长就是一家之长,对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成长肩负着责任,同时也拥有社会公认的对孩子的天然权威。生活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进行批评或表扬,是履行教养责任的重要方法,是父母天然权威的重要体现。因此,家长好像都手持“尚方宝剑”,居高临下,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进行评判。
按时完成作业、听话配合、不调皮捣蛋、、、、、、那就表扬;
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看动画片、吃饭挑食、、、、、、那就批评。
在批评和表扬的交替中,父母给了孩子必要的教诲,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家庭教育任务,如释重负。这里面有严厉派的父母,抱持“木桶理论”,以批评为主,希望帮助孩子改进不足,消除短板,促进全面发展;也有鼓励派的父母,以表扬为主,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优势能力发展,带动全面成长。然而,我们的孩子真的需要表扬或批评吗?
下面,我尝试用元认知的“三段论”分析一下吧。
一、原来是这样想的
无论是批评或表扬,都是父母在养育孩子中运用的教育方法,一个是为了让孩子改正缺点,一个是为了让孩子发扬长处,尽管路径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结果是,孩子能成名成才,父母也会收获巨大的成就感。既然批评或表扬,都是为了孩子好,能体现父母权威,父母又能刷存在感,那就都用呗,认为孩子表现不好时就批评、表现好时就表扬。
二、这样想难道不对吗?
孩子真的需要批评或表扬吗?对周围事物和人,孩子通过体验才能真正感知。电视看多了,眼睛会累,就不看了;糖吃多了,身体会不舒服,就不吃了;衣服穿多穿少,自知冷暖,就会自己要求加减衣服了;和小朋友吵架,心情受影响,自然会调整和小朋友相处的“策略”。孩子自己的感觉真实、准确。父母的批评或表扬,更多的是关注孩子表面的言行举止,父母作为主宰者的评判,会给孩子的言行举止贴上标签,好的或坏的,这个权威定论形成后,就阻断了孩子心理体验过程,影响了孩子自己感受。很多情况下,孩子真的不需要父母的批评或表扬,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对自己感受的确认。
家长的批评或表扬客观合理吗?无论对孩子进行批评还是表扬,父母都是以评判者和主宰者的姿态出现,依据自己过往经验和知识做出主观判断。当父母居高临下,很难从孩子的视角看待事物,无法体察孩子的真实感受。况且,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不喜欢有个替自己做出判断的主宰者总是跟随自己,就像成年人追求个性自由的一样。尽管孩子心智能力发展不健全,有时会因为弱小而还需要父母帮助。
三、我应该这样想才对
孩子的知识和经验是经由自身体验总结得到的,或是带着体验向前人学习得来的,真正促成孩子智力发展和习惯养成的不是父母的评判。所谓好的、坏的,孩子自可以通过真实体验,建立自己的标准,进而养成独立完整的人格,不盲从、不敷衍,从容自然,真实牢固。
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灵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成熟的、强大的掌管和决定弱小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的批评和表扬,需要的是父母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更多的接触感受世界,自己做出判断。而此时的父母只需要用慈爱的目光关注、用深沉的爱陪伴,不评判、不打扰。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他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那些由父母评判左右的孩子,他们的自由体验权被剥夺了,每次选择前,都是被父母灌输正确的知识,其精神生命被活生生的杀死了。对精神生命的最好扼杀,就是扼杀孩子的真实感受,用父母的判断替孩子做选择。
父母不表扬、不批评,只确认孩子的感受,孩子将拥有更真实的人生。
����i��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