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第十六》13:孔子办不办辅导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伯鱼是谁?大名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子思的父亲。据说伯鱼降生时,恰逢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大鲤鱼。为纪念这件事,孔子便给自己这唯一的儿子取名孔鲤。
陈亢是谁?
应该算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位教育督导专员,负责督查孔子在兴办私学之外,有没有办辅导班,额外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增加国民的不当教育支出。这个人鸡贼的很,他不会戴上红袖箍砸开孔子家的门,用暴力执法的方式展开调查。毕竟,孔家也算是天下斯文的源头,用武行的办法多少有些不合适。
陈亢选择以伯鱼为突破口,一来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理论上孔子办辅导班的话,一定会优先关照自己唯一的儿子。二来伯鱼尚且年少,没经历过那么多事情,对人总是不设防的。
终于有一天,让陈亢逮到一个绝好的机会。没有其他人在场,伯鱼刚好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陈亢便开口问了——“子亦有异闻乎”?意思是说: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一些特别的教诲吗?
这话问得很有水平。先前,孔子讲过“自性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凡是用过拜师礼——束脩,表达过自己真心求学意愿的,我没有不尽心教诲的。伯鱼作为孔子的儿子,这几条肉干估计是没有交的。如果伯鱼从父亲那里听到过一些额外的特别的教诲,便表明孔子先前说的话不够实在,大概率说明老先生偷偷办着给有钱弟子吃小灶的辅导班。
伯鱼回答道:“未也。”意思是说——没有这回事儿。
陈亢听了,估计心里凉了大半截。结果,伯鱼果然“少不更事”,对陈亢丝毫不设防,打开话匣子,一口气同他说了许多。伯鱼讲的这许多,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叫“闻斯二者”。意思是孔子额外的给伯鱼上过两课!
一、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偷偷”给伯鱼的第一次非正式教诲是——不学诗,无以言。
话说某一天,孔子忙完手头上的事儿,独自站在堂上。这个时候,伯鱼刚好有事情快步从中庭走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乎”——你曾学习过诗吗?伯鱼老实回答没学过。老头儿丢下一句——“不学诗,无以言。”
伯鱼退下后,谨遵父亲的教诲,开始学诗。
二、不学礼,无以立
伯鱼“交代”的第二次“小灶”是——不学礼,无以立。
情境出奇的相似,还是某一天,还是孔子偷得半日安,站在堂上。还是伯鱼刚好有事情快步从中庭走过。老爹叫住他问:“学礼乎”——你曾经认真学习过礼吗?伯鱼老实回答没学过。老头儿照例丢下一句——“不学礼,无以立”。
伯鱼退下后,谨遵父亲的教诲,开始认真学礼。
作为鲁国的义务督学,陈亢虽然没有从伯鱼那里找到孔子办辅导班的证据,还是有巨大收获的,他高兴的很,因为他向伯鱼问了一件事儿,却有三项意外收获。
令陈亢兴奋不已的意外收获,一是该当好好学诗,不学诗,无以言;二是该当好好学礼,不学礼,无以立;三是君子不会对自己的儿子有私厚,更不会给儿子找一对一私教。
孔子办不办辅导班这件事儿,已经明朗了。虽然老人家办的是私学,但老人家清楚自己“天之木铎”的使命,这个使命是要教化天下人的。所以,他不会通过班辅导让个别人受益,为自己谋利。
至于孔子有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走私”这件事,我们姑且存疑。陈亢只看到了表面,认定孔子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进行额外的私下教学。实际上,从深层次上讲,孔子借助两次看似无意的谈话,帮助儿子在求学之志和为学之法上做了有效的辅导。老人家不辅导具体的内容,因为学习永远是学生的事情。他只是冷静的在为什么学,学什么两件事上,帮助儿子弄清了方向。
虽然最终伯鱼也没有太大的成就,但孔子作为父亲是合格的,他没有逾越自己为人父的界限。作为教师也是合格的,他在为什么学和学什么两个关键问题上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点拨。
近日,看到一则某教师辅导学生时被家长“仙人跳”的案例。讲到一位教师免费为自己亲戚家的孩子做功课辅导,有位家长托关系让他帮忙辅导自己的孩子。等孩子考上学之后,家长反手拿出手中的转账记录,将老师告到有关部门。教师无奈退款,并受到相应处罚。
认真想一想,还是孔子更高明一些。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犯不着给他额外辅导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