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看书有时要一鼓作气,有时不妨停一停,过段时间再捡起来看。之前花了近二十天的时间看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和《谈写作》,醍醐灌顶,有种终于找到中国人的读书写作良药。但是,《谈写作》看了一半竟也不想继续。理论书的长时间阅读让自己脑中只剩下条条框框和架构,少了先生说的“语文”,即内容。所以停了近一周。这一周里看了《巴菲特给青少年的人生忠告》,《狱中记》,《彷徨》,同时自己动手写笔记。读书写作的困惑再次出现了。所以今天看到先生对文学和语文的讲解,从内容形式与表现,体裁与风格以及文言、白话与欧化三个角度讲解时,理解更加的深刻。又因为自己多年学习英语,看到先生说“欧化是语文和思想不能分开”时,学习英语和日语的动力更加足了。到此我就再唠叨两句。一直以来我的英文成绩不差,大学时学习英语专业,大二学到翻译时,终于体会到英语的美了。大三的英国文学史课更是让我对英文诗歌的好感倍增。身边的好朋友喜欢英文歌或者英剧美剧,我总是提不起兴趣,偶尔和别人说起自己喜欢文学类的,又被别人投以说不清的目光。因为只是单纯觉得美,没有要成为文青的打算,所以自己总是找不准位置。这次阅读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听他说自己读书写作的难题,同时说他如何看待文化问题,就明白了自己阅读的目的,也坚定了自己阅读的趣味。言归正传,先生说“文学与语文”,基本问题都说到了,主要问题也解决了,自己没有看书和写作,没有死磕的这么一个过程,对先生说的道理,也不是能够完全理解的。继续死磕吧。
内容、形式与表现
先生说的语文,不是语文课本的语文,是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要领:精确妥帖。
意思就是“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文字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办法:做到这种程度,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为什么看中“语文”?
不管是几十年前的中国人还是现在的读书人,只有少数人看明白了,文字不是思想本身,文字是思想的工具。人们的记忆或者思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 抽象的概念(文字赋予的);2. 具体的意象(眼睛看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即感官感受到的)。又因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由粗到细,情感由简单到复杂,科技由原始到超前,种种事物都变得复杂化,所以需要文字的不断丰富,从而表现这种种变化。我以前总是很讨厌记忆近义词,一个词能够解决的事情非要有3个甚至十几个近义词。现在看到近义词很兴奋,因为这里面一定是有细微的不同的情感。比方说“仰慕”“敬仰”“倾慕”的意思相近,但其内涵还是不同的。所以先生自己也说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
写作时卡住了,一定是这次没有找到合适的词?
对写作的两种误解:
1. 把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文当作在外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时,才去另找语文。
解读:其实在写或说之前,所要写要说的已在心中成就,写不过是记录。
2. “有话说不出”好像是证明语文是思想以后的事。
解读:“说不出”因为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
如何解决写作的问题呢?思想。
你缺乏运用语文的思想。
你根本没有想,或是没有能力想,在你心中飘忽来去的还是一些未成形的混乱的意象和概念。
你必须努力使这些模糊的意象和概念确定化和具体化,即“语文化”。
其实在寻求字句时,我们并非寻求无意义的字句;字句既有意义,则所寻求的不单是字句儿同时原来它的意义。
寻字句+寻意义=思想
体裁与风格
语文生展的发动和支配需要民族中的文学作家,而他们替当时语文的生展打开了一条新路,决定了一个新的动向。
语文作家需要把因袭来的语言文字放到铅炉里溶解,铸造新字,尤其重要的事须发明新的排字法。
这里是将文字的传承和创新再一次解释。重要的是先生对“体裁”的看法。当下还有很多人以诗歌,小说,戏剧,杂文,散文等这种角度来分类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将作品固定了形象,也使得读者容易忽视,诗歌不仅是抒情,还有叙事,批判等作用。也就是说“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有一个内在的标准,也就都自成一类”。看到这一点就是提醒我自己,今后在看书时,将每本书自身当作一个体系,去看它是否完整,同时也明白应该从多个角度看文本。
先生在这一章节中提到的核心观念就是“人格”。
文学不能脱离人生而独立。
我们要想在文学上有成就,从源头做起,必须修养品格。
思想必须与语文同一,人格必须与风格同一。
文章的出彩与否是同它能否有自己的风格息息相关。
风格呢,就像“花草的香味和色泽,自然而然地放射出来。它是生气的洋溢,精灵的焕发,不但不能从旁人抄袭得来,并且不能完全受意志的支配”。所以苏子(苏东坡)和柳郎(柳永)的文章从来都是不同而又各自精彩。
文言、白话与欧化
先生的两个观点很好解释了文言与白话,汉文化和欧化的关系。
1. 无论用哪一种语文做媒介,是文学作品就得要符合文学的基本条件:有话说,说得好。这两层都需要思想的锐敏与谨严,都颇不是易事,用文言或用白话都不能天生地减去思想上的困难。
2.欧化是从三个层面考虑:语文与思想不能分开;文化交流是交通畅达的自然结果;中国语文的缺点是需要欧化来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