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说:“爸爸工作赚钱养我和你,已经很辛苦了。你能不能不发脾气,让爸爸回家的时候好好休息?”这是朋友六岁的儿子对她提出的要求。
朋友给打我电话,问我:“为什么我那么尽心的照顾他,操持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却还是向着他爸爸?”
从朋友回长沙做全职妈妈开始,明显感受到她的变化。她一心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处理家里的事情和孩子的事上。以至于很少考虑自己。
孩子有时候看问题是很清晰的,朋友的情绪变化让孩子也感觉到不满。以至于开始对妈妈有所要求,这样的问题无疑给朋友敲响了警钟。
时下,全职妈妈也已经是女性的一种常态生活。由于没有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整天面对的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小神兽的作业、还要陪着他上各种补习班、处理家里的各种人情关系、还要面对老公不在身边靠着自己支撑着,全年365天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到晚上小神兽睡觉以后,才有自己的时间。
全职妈妈几乎是近似于超人的存在,时长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不被理解。让自己感受到身心疲惫,难免将糟糕的情绪转移家人和孩子身上,让家庭氛围处在一种紧张的局面中。
妈妈为什么需要释放自己的情绪呢?
在《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书中描述到妈妈动不动就是暴跳如雷,会让孩子感觉莫名其妙,心中充满委屈,也会让孩子感到畏惧,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压抑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和妈妈一样,易怒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仿同”心理,孩子会把妈妈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的吸纳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这极其不利于孩子孩子后天健康性格的形成。
而妈妈情绪也会影响自己和丈夫之间的感情,从而导致夫妻之间紧张的关系,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身为全职妈妈该如何寻找情绪的出口,缓解心中的焦虑呢?去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享受幸福生活呢?
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们所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成才、聪明、董事好学;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做妈妈的是否有考虑到自己能做到吗?
我相信董卿这里讲述的“什么样的人”绝非“读的什么大学”或“什么学历”,而是将“做人的高度和健康的人格”作为“什么样的人”的评价标准。妈妈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去做一名拥有文化底蕴、心智健全、有意于社会的人,才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去转化自己的情绪,与孩子一起去制定学习计划,一起建立阅读目标,通过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董卿曾说过:“我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让孩子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会对你有爱也有尊敬,他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我不想放弃我继续成长的可能,我不想因为孩子而变得止步不前。”
我们同样也需要给自己放空的时间,去让自己变得更好,经营好自己,孩子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喜悦感,孩子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也会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起会说:“我妈妈会讲好多好多的故事,是个故事大王;我妈妈会给我做好多的美食,就像个美食家一样.......”当作为妈妈的你,听到这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大多数的时候,妈妈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最后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演变成了指责和不满以及抱怨的情绪,当我们周遭的人感受了这样的氛围时,是会产生“踢猫效应”。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当妈妈们因为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身边的孩子或家人的弱者发泄。受到情绪影响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负面情绪的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而全职妈妈们,面对家庭琐事以及丈夫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负面欺负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他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自己的对于事情的感受表达出来,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的试着去转变我们的谈话及聆听方式,从而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明确的去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实现谈话的过程。
当妈妈学会如何正确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整个世界也会变得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