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整理之——故乡兰州(6)

兰州,敛!

兰州的城市性格有点特别,说它豪爽吧,好像有点内敛,说它粗犷吧,好像又有点细腻,说它保守吧,好像有点勇猛,说它包容吧,好像又有一点警惕。

很多城市都很好概括,例如成都,它主打的就是一个安逸。因为四川盆地四面是高山合围,给了成都强大的安全感,成都平原丰饶的物产,又给了成都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放松,物质充裕,所以必须安逸。比如河南,苦难是一个抹不去的痕迹,中原大地无险可守,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的征战流离,使得河南人在生存上分外的拼命,同时要求又不高,简而言之,就是能够活着,能够吃饱,所以,河南人是最能吃苦同时又在吃上不太讲究的省份。

要读懂兰州人性格当中的这种矛盾感,首先要读懂兰州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特征。兰州,南北两山限制了兰州人的视野,所以兰州人性格当中自然多了一份保守,但是物极必反,这种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却无形当中打开了兰州人的想象力,性格中又多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曾经一度,兰州是中国诗人必须朝圣的城市。兰州,因为封闭而保守,却因为想象而突围。可当我们跳出兰州看兰州,就又看到了兰州这座城市小封闭当中的大开放,因为兰州正好坐落在了中国西部的十字路口,所以说兰州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了很多新鲜的元素,音乐,美食,语言等等,使得这个原本沉闷的小城一次又一次的被激活。

兰州人的内敛不是一种木讷的内敛,而是胸有惊雷面不改色的内敛,是一种面带苦涩但心头微甜的内敛,兰州因为封闭而沉闷,却因为开放而激活,再看黄河,黄河穿过兰州,低沉缓慢,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灵动,就像一直隐藏着自己情绪的慢行军,黄河好像在告诉兰州人,要想在这个苦寒之地顽强的生存,就要学会隐忍。

对自然条件带来的生存的挑战,兰州人往往是默不作声的回应。就像为了染绿南北两山,兰州人成群结队的如黄牛一般的背冰上山,默不作声的坚韧的背后,并不代表兰州人任由命运的摆布,就像所有的人都知道,不要去惹黄河,黄河的情绪一旦爆发,将难以控制,所以兰州人的这种隐忍一旦走向了极端就是凶狠,兰州人的隐忍是一种有底线的隐忍。

兰州人在西北粗粝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少了一些江南的温婉,上海的小资,厦门的精致和北京的雄宏,兰州人更多有一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气质,埋头苦干,憨厚淳朴,兰州人因为受到生存环境的种种限制,缺水干旱,地少人多等等,所以就格外的克制,崇尚节俭。

黄河虽然流了几千年,但兰州人真正的利用好黄河,进而造福兰州也不过百年。内敛、隐忍、克制、坚韧,这些特征体现在兰州人的语言习惯上就是话不多,所以说,要保证说出去的每一句话足够的高效,那就必须直来直去,避免拐弯抹角。

兰州人善于调和,性格当中内敛的工具就是音乐和酒,兰州人只有在喝“高”了以后,他们的语言天赋才会达到一个巅峰,就像一路隐忍的黄河,到了晋陕峡谷疯狂的咆哮。兰州人把隐忍沉淀出来的爆发力通过秦腔、花儿,民谣释放出来,响彻山谷,震耳欲聋。就像鲁迅先生在他的《北人与南人》一文当中说的:“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

兰州人就是这样,内敛但不愚昧,灵活但不狡诈。山川相峙,教会了兰州内敛,黄河悠悠,教会了兰州隐忍,耕读并重,教会了兰州朴实。

兰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兰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