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谈到的是认识暴力有助于理解暴力,我们要观察而非评价,要理解而非指责,要请求而非要求,或者祈求我们要通过转变谈话聆听的方式来认知对方和自己。
操作主要分为4步,一观察清楚表达观察的结果,要具体不要抽象,不做判断和评估;二感受要表达感受及开心,愤怒或受伤,害怕等情绪;三需要,哪些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例如我太不高兴了,因为我注重整洁,前文是孩子把东西袜子到处乱扔;四请求你是否愿意帮我怎么怎么样的忙。
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表达要诚实清楚,尊重、倾听他人,专注于彼此需要而非反驳,以上的4点是沟通的4要素,是非暴力冲突的主要的手段。
接下来就是整本书的核心。
第1个是自我要学会表达自我,第二方面是对待他人,我们要聆听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需求。书中说到他来不是为了讨我的欢心,我也不是为了他的幸福,只有我们彼此接纳理解才能各得所愿。
表达自我
了解自身的感受,观察感受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真诚的表达。例如: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放在桌子上和电视机旁的几只臭袜子,我看了觉得不太高兴,因为我注重整洁,你能帮我把它放到洗衣机里去吗?看到这个臭袜子,这是观察结果;我不太高兴,这是表达感受;想满足的是我注重整洁这个需求;你能帮我把它放到洗衣机里去吗?这是我们提出了请求。
倾听他人
我们需要用心的聆听,体会他人的愿望和期待。
你生气是因为什么样的诉求,你想要什么样的帮助支持吗?你感到什么样的情绪,你想知道我和他人是不是真的能体会这种滋味?
这是作者在遭在演讲时遭到他人攻击的时候,对提出质疑的人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地询问。通过提问来体会他人的愿望和期待,原来他并不是不喜欢作者的演讲,而是不指望作者会理解他们的感受,所以提出质疑。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把他人的话语当做攻击,这样会带来的是防御或者是反击,如果把刚才把听众的质疑当做抨击,我们一般来说会觉得下不来台或者是和我们唱反调,这会让我们气恼或者是让我们觉得自责还做的不好,但是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话当做来自同胞的反馈,当做我们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们就能获得一次共同的成长,加深彼此的联系。当然,在感受到作者的理解后这位提出质疑的听众,后面邀请作者去他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接下来我会对本书逐章的进行自己的一个归纳和比较精彩的观点的陈述。
是什么让我们开始用暴力互相攻击,其实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略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是坚持自身的道德评判,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
我们应该避免,我们在生活中无意识的评判,进行比较也是其中一种。
例如:我们经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父母总是要把我们拿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而我们也总是觉得我总是习惯性的比较父母,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那么开明包容,而我的父母总是会担心这担心那各种拘束我,等等。
第2种也是我们常见的,回避责任。“不得不挣钱养家糊口”“我不得不听父母的安排”“都是因为他们替我做了这个决定,才导致我现在这样的生活”“都是因为你不会哄我,才搞得我这么生气”……其实像这种不得不怎么样或者是你让我怎么样,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我们在回避责任。
我们可以用负责的语言来代替这种埋怨和指责。一是通过有思考而不是毕恭毕敬的服从命令,来拒绝做那些我们觉得没有意义,不喜欢做,可以用别的事来替代的工作或者是任务;第2种我们想想自己做这个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承担这份责任,例如送孩子上学这很辛苦,但是想到他有更好的教育的机会,我们是不是就会觉得这个行为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是我们选择做这个,而不是谁来逼迫我们去做。每次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想想当初自己的初心能稍微释怀些。
强人所难。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例如我希望我的爸爸不要抽烟喝酒,这样子很危险,对身体不好,我希望他多吃健康的食物,多运动,但是他总是大荤大肉。我觉得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强迫他去做,但是这样子会对他有所改变吗?反而我们的关系会更加紧张,他的生活饮食也没有发生改变。
指责。相互推卸责任,而不是相互理解。
专注于自身的需要和感受,因为需要而去做,而不是因为正确、应该去做,人们越是习惯于平静是非,他们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或错误的标准,这样是对自己的束缚,也是对他人的禁锢。
我们要区分感受和评论。感受只是自己的一种情绪,开心不开心,愤怒,生气,忧伤。但是评论就会像做事,嗯,你太过分了,你太讨厌了,我想打你。感受是真诚的表达我们此刻的情绪,而评论会让人倾向于觉得是在指责而拒绝接受我的表达甚至是反驳抨击。
在表达感受时,我们也要注意要具体、直观、客观的陈述,让人能够抓住重点,并且能够很直接的去改善解决,而不是很宽泛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同时示弱也会有助于解决问题。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
听到不中听的话,你会有哪种反应。
一、认为自己犯了错,这也是我以前经常会犯的一个误区,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总是在想,是我哪做的不够好。导致自我惭愧不安,自我厌弃,这一种情况在作者看来,表明我们是情感的奴隶。我们觉得让他人高兴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对他人负责,让他人不开心是我们做错了事。解决方法:意识到我们没义务为他人负责;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别人不安的时候,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去理解他人,但无需责备自己。
二、我们会指责对方,会感到恼怒,发生争执。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情况,我们会不只是在听到对方指责的时候,是在很多情况下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固执己见。不是说这种情况发生是不好的表现,只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他人来化解这种可以避免的冲突。我们要可以学着去理解他人,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获得成长。生活中也应避免只想着自己开心,尽量也考虑到大家的需求。
三、了解自身感受和需要。这样,我们可能会觉得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伤心,可能是因为需要体贴和支持。
以上是我们面对外在的刺激可能会有的表现和认知,但其实感受的根源来源于自身,我们要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感到生气,并不是别人做了什么让我生气的事,而是因为我觉得他那样的行为没有满足我的需求,是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生气。
我们在陈述的时候,最好避免以下三种情况,一、只提及事;二、只提及他人行为;三、指责他人。
既要了解问题的根源在于自身认知的方式,也要看重自己的需求。毕竟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看重别人,可能也不会,并且我们生活的社会文化不太鼓励表达个人的需求,尤其是对女性长期把妇女与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其次看重自我需求,也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需求,这样能够得到更加积极的回应。
成为生活的主人,表达自己关心他人,对自己负责,但是也会出于爱帮助他人,而非出于对对方的恐惧内疚,我们是自由地充满爱的去帮助他人。我们意识到自己无法为他人负责,也意识到损人不利己,批评他人并不会让我们的关系得到改善,或者是矛盾得到化解,反而我们有可能是为了改善关系来到这,但是批评却使我们的关系更糟,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直接说出需求,可能会得到积极的响应。
在请求别人的帮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要具体目的,要明确请求,要得到别人的反馈,要了解他人的反应。
明确的告诉自,告诉自己和他人要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在对方反馈我们时要表示感谢,在他们拒绝进行反馈的时候,要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了解他人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了解对方的感受,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非暴力沟通不代表我们不去争取,而是代表我们用温和的,理解的尊敬的和充满爱的方式去沟通解决。
在集体讨论的时候,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行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会议开的目的是什么,感觉每一次浪费时间又毫无收获,其实在这样的时候可以通过可以通过提出请求,来避免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无法满足他人需求的行为。你要相信,如果台下的人很无聊,台上人的感受应该也不太好。
其次,我们要明确请求并不等于命令,请求是清楚的表达,没有强人所难的意思,但是命令可能是利用批评指责或内疚来达到目的,结果无非是服从或反抗。
全身心的倾听,我们要一心一意的倾听,先放下自己的想法,不急于提建议或者是安慰,或者是表达我们的态度和建议态度和感受,因为分析会妨碍了我们去倾听。我们要做的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管说什么,通过4步走,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完之后,我们最好给予反馈,最好是通过疑问句来进行,确认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的方面可以给对方机会补充。语气很重要,体会而不是下结论,我们要避免批评嘲讽和肯定的语气。同时要保持关注,直到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通常情况会有标志:变轻松或者是停止谈话。也有一种情况,当我们自身痛苦到无法倾听,第一我们可以通过敏锐的察觉,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迅速的调整自己的状态;第二大声的提出请求,如果你上班很辛苦,已经焦头烂额了,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打架,在争执,你已经没有力气去给他们进行调解,于是你可以说我已经太累了;第三如果不奏效,换个环境来让自己放松一下吧。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之类的词语,书中提到一个一位女士在面对歹徒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个要点,让歹徒没有对她实施更加粗暴的举动,但是她在面对亲人的时候却往往会犯这个错误。我们倾听亲人极为困难,总是习惯性的反驳辩驳,这是需要我们长期重视和控制的。
不要用爱做借口来放任我们伤害自身和他人的举动。
爱自己,我们要知道我们是特殊的生命,而非充满缺陷的工具。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不自我苛责,失误揭示了我们的局限性,但是也引导我们成长。
我们改变自己是处于对自身的热爱,而非羞愧,我们改变自己是有着清醒的认知,想要符合自己心愿,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
不要用本该来强调自己的失误,强加于自己负担,学会自我宽恕,包容两个我一个是对过去行为后悔的我,一个是采取那种行为做错的我。
此外不要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乐趣的事情上,绝对不要做没有乐趣的事!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解决,一、列下无趣但不得不做的事;二坦白做他们是因为你选择了他们,而非不得不。我们是自己选择了它,而不是被强迫着,学会承担责任;三了解你为什么那么做,我选择做xx是因为我想什么xx;四不需要那么做我们可以选择放弃寻找更好的选择,如果是有需求和理由做这件事的时候,提醒自己。
我们是根据根据需求来选择生活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者是避免内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这个行为的目标是为了防卫而非惩罚,希望他们意识到过错,感到懊悔改变行为。但往往是不成熟地采取行动: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认识不到我们并不需要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相信我们有惩罚或伤害他人的权利,因为他们罪有应得;我们产生了暴力的幻觉。
这往往导致我们通过惩罚的方式来强制他们,体罚、指责和否定、不给零花钱等都是常见的惩罚方式。
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上常犯的问题,也是在其他关系中通常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我希望他怎样做,二我希望他基于什么样的理由理由去做我想要他去做的事。对我而言,第2个理由会让我深思。我们通常会让孩子做作业好好学习,通过奖励或者惩罚,但是这样子往往会他们忽略学习本身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却因为偷懒沉浸于惩罚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偷懒,有些事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真的重视起学习这件事,从源头上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有的人现在当代女性会有很多的焦虑,一方面来自家庭,一方面来自于职业,一方面希望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负责任的母亲,另一方面不甘心脱离打拼的职场,这个时候我们应当专注于自己想做的,冷静地分析如何解决,而不是追究自己的不够好。例如吃坏肚子了,不要去寻根问底的纠结自己到底是做错了啥,吃坏了什么东西,而是尽快的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的肚子痛有所缓解。
最后一个部分是表达感激,我们表达感激的动机,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把感激当作想得到回报的手段。例如:通过感激来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但当我们的动机不纯被别人发现也很容易被起到反作用。
表达感激的方式,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心情如何。
学会接受别人的感激,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拒绝别人的好意,有的时候是拂别人的好意。里面引用了一句名言,你不必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伟大。
当我们让自己闪耀的时候,也在允许他人散发光芒。
最后对自己也给予一些赞赏与鼓励吧,我们经常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却往往忽略已有的成绩。
读完这本书,我自己的心态平和了很多,看到了很多误区,对自己不那么苛责,也更能理解他人看到他人的不容易,有的时候犀利的言语中,冲动的行为中也暗含着他们一些脆弱和他们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理解自己,关爱他人,真诚待人,不求回报,做好自己,也尽可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与他人共成长。
不止说到,更通过慢慢的训练,做到,不再害怕和父亲一言不和就起争执,事后自责,两败俱伤。
做一个温和的人(当然并不是没有脾气的人),让生活也多一些温馨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