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的特点:天然性 季节性与时限性 地带性(区域性)
️天然性
天然性即自然属性。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存的,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的,因而它们具有自然属性。这些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分布及特点,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桂林山水溶洞,云南路南石林,峨眉雄秀,华山雄险,张家界奇秀,青海的鸟岛,台湾的蝴蝶谷,长白山的原始森林,西部的雪山冰峰…均是如此。自然旅游资源的天然性能够给人们一种朴实,天然,自由,自在的美感。由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在开发利用中要特别注意尊重自然规律。
️季节性与时限性
自然景观受到气候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常有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有所不同,甚至有些景观只能出现在一定时间内。在我国淮河—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夏季植被生长旺盛,草木葱绿,百花盛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而冬季气温降低,千里雪飘,河湖封冻,是观赏北国风光,林海雪原的大好季节。吉林的树桂(雾凇)只能在入冬时才出现,北京香山及南京栖霞山的红叶在深秋才能看到。“天下壮观无”的钱塘江大潮,最佳观赏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过了这段时间这个奇景就会消失。有些现象如朝霞夕阳则是一天内的变化。由于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周期变化或时限性的影响,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也发生变化,因而出现了旅游的旺季和淡季。掌握这个规律,调整旅游活动内容,制定不同季节的旅游价格,做到淡季不淡,是旅游开发者所应该重视的问题。
️地带性(区域性)
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的影响,从赤道至极地随着气候带的不同,植物,动物的类型,分布,特征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地表水,地下水的数量,分布,动态也随之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水平地带性景观。在一些高山地区,由于气候的垂直变化,生物景观也呈现出垂直分带的特点。地质地貌虽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但由于气候影响下的水力,风化等外营力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特点,因而使地貌的外部形态也打下地带性的烙印,形成了所谓的气候地貌。例如在寒带气候的条件下,冰川,冰缘地貌发育,有些地方湖泊,泥炭沼泽较多,河流作用很弱;在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降水稍多,流水作用强烈,河流地貌普遍,湖泊,沼泽较多;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盛,风沙地貌较多,热带气候区,水力作用及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河谷景观占有主导地位。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人为性 时代性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人为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它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历史,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今后还可不断地创造与更新。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虽然与人为活动息息相关,但许多人为景观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的。人们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充分发挥人为的创造性,把自然美与人工景观美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更增加了人文景观的美感,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杭州的西湖风景区等皆是如此。因此新建人文景观要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创造的,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因而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必然深深地打上社会时代的烙印。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审美观点,道德规范不同,其人文景观的建造水平,风格,性质也就不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古建筑,古墓,古典园林等,都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文化,社会经济水平。例如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了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情况;北京故宫则反映了明清封建社会的建筑特色和皇帝,后妃的生活状况;昔日敌寇屠杀人民群众的集中营,万人坑,今天却是凭吊革命先烈的纪念地,是法西斯的有力见证。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不同的人类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不同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西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因此在开发利用人文旅游资源时,要突出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