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第十一》19:教子张学雷锋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学雷锋纪念日是每年的3月5日。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据说,美国军届悬挂的五个伟人像中,其中之一就是雷锋。美国也成立有专门的学雷锋社会性组织。
客观来讲,“学雷锋”本身,是门很有技术含量的学问,绝不是每年三月份把这个名字提一提,随便做一两件好事应应景便能弄明白的。
子张当年就向孔子讨问过“善人知道”,也就是如何做好人做好事。
子张是谁?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谁更贤时,孔子讲“师也过”的“师”便是子张。后来,孔子为先进弟子“画像”时,提到的“师也辟”,也是他。
“辟”是便辟的意思,“复辟”便是这个“辟”字。也就是说子张过于关注外在容止,固守内心的认知,缺少点真情实感,不够通达。《论语·季氏篇》中有损者三友之说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个“便辟”是谄媚逢迎的意思,子张虽然达不到“谄媚逢迎”的程度,终归还是缺点真实和真诚的。说白了就是爱钻牛角尖,没啥人情味儿。
这样的人讨问“善人之道”,那是打定了主意要做一个好人的。意思是——老师你画个线,讲清楚到底什么是好人,只要你把线画完,我子张便一准能够做到。
孔子是谁?
那是博览群书,吸纳了春秋以前所有文化典籍精髓的高手,人家可是编著过五经的,怎么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真正的道是不能说清楚的。
孔子讲“礼”,却从来没有规定过到底是该敬礼还是该鞠躬或是握手,人家讲地是“礼者,天地之序也”。想弄清楚你是不是够讲“礼”,自己对照——看自己所言所行,是不是更有利于天地之序的体现,是不是更有助于自身与自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在讲到人伦时,孔子讲得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没有具体列出过一条应该如何做个好儿子或者好父亲的要求。
到这时,你子张要做好人,让夫子给定一个具体的标准,显然,他压根没弄明白孔子学问的本质——他是要唤醒每一个人内在的约束提升系统。
孔子教子张学雷锋,主要讲了两点:
一、不践迹
不跟着人的足迹走。
前几年有个笑话,说到了学雷锋日,大家都学雷锋扶老太太过马路,据说一个老太太一天里被扶着来来回回过了八回马路,实际上,老太太只是想回家而已。
这就叫“践迹”,当年雷锋扶老太太过马路了,你不扶着老太太过一回马路便不足以体现你是在学雷锋。雷锋扶老太太过马路是老太太有过马路的需求,有过马路的难题要结局。学雷锋者“践迹”则是为了做个像雷锋那样的好人,殊不知耽误老太太的时间满足自己的虚妄,实际上不是自己在帮助老太太,反倒是老太太在陪自己玩儿。
二、亦不入于室
什么叫“亦不入于室”。
孔子讲过子路鼓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已经升堂了,只是细节上还有待提升,暂时没有入室。
“亦不入于室”也是在细节上还欠火候,还达不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在这里是说,真正学着做善人的人,是不会要求自己入于善人前辈之室的,即便是在细节上学那些善人前辈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我们也无法成为那些善人前辈。
学做善人,求善人之道,先要明白这一简单道理。
学做善人,学得是善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真,正是有了对这个世界的真,才会衍生出对这个世界的无条件的欢喜和爱。这份欢喜和爱便是善人的源泉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