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到了,有关学习的意义,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提到学习,我想最有意思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的开始学习?
这个问题放在我身上,我想应该是参加工作后,最起码在大学毕业之前,我觉得自己都没有开始真正的学习。
一个人开始真正学习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感觉,就是没什么考试和分数逼着你的时候,你依然想要去了解一些东西,很渴望掌握一些知识,主动花时间去做一些有难度的事。
我觉得小时候的学习更多是在培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好像练武的师父一下子拿出了十八般兵器摆在你面前,然后仔细演示每个兵器的用法,彼此的克制关系,以后江湖上遇到对手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怎么出招。
总之,对于学习这件事,如果一个人心里依然觉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就是胜利”,“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把学习当作一件咬牙坚持的苦差,那么我觉得这个人就还没开始真正的学习。这就好比每个大学都有一个这样的老师:他学术水平很高,但讲课方法中规中矩,每次上课都写一黑板的公式。想要学的人坐在前排奋笔疾书,觉得字字珠玑,全是自己想要理解的关键点,不想学的人坐在后排昏昏欲睡,觉得如听天书,辛苦万分。
人什么时候会想通,觉得自己应该学习?答案是不知道。
但人什么时候才是最应该,或者说最适合学习的时候呢?肯定是我们的青年时期。
所以教育这件事,其实是时间逼着我们做的。
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最难做的就是怎么把那些味同嚼蜡的人拉进那些津津有味的队伍里。
所以我们一直期待能遇见一个好的老师,所谓教书育人,短短四字,却道尽了一个教师一生需要探究的课题。
孩子是一张纸,现在很多人把教育这件事过多的寄托于学校,寄托于老师,但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最应该思考的应该是父母自己。也许孩子和父母,才是一辈子的师生。
师生,孩子其实是老师,家长才是学生。
大道理谁都会讲,说家长要在关键点给孩子一定的指引,放纵孩子就是坑害孩子,但我觉得什么时候才是关键点,家长到底能给什么指引,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你说家长比孩子强,顶多是因为家长是“过来人”,真拿一张卷子出来做,家长的得分恐怕还不如孩子高。
上海的幼儿园升小学考试,考的是“唐宋八大家”是谁,我想这样的问题可以秒杀80%的家长了,何况一个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可以说在大多数家庭的基础学科知识较量上,孩子与家长有时只是半斤八两。
但可怕的是,所谓“过来人”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用处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仅仅5年前,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电商模式还没爆炸,提起“供应链”,“物联网”,很多人根本闻所闻问,也无法想象,如今“物联网工程”已经是一门专业,如果孩子想报考这样的专业,家长能给什么指引?等我的孩子18岁考大学的时候,这世界是什么样,我根本无法想象。
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一个美女过来发传单,是个课外教育机构,美女和我说,她们公司可以教孩子橄榄球,马术,和高尔夫球,我这个生活中只有键盘的爹拿着传单是一阵感慨,现在的孩子学的东西,他爹玩都不会玩,甚至碰都没碰过。
有时我觉得现在的家长也挺苦恼的,我听过不少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不理解,也管不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孩子思想的掌握也越来越难,似乎孩子一进入学校,就注定与家长渐行渐远了。
他们在做什么?不明白。
他们在想什么?不理解。
我们该怎么办?随他去吧。
最终化作了那个千古难题:他们怎么就不听爸妈的呢?
想到这些,我能感觉到的只是深深的危机,现在很多家长都在拼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把一切教育难题交给金钱去处理,认为把孩子送进名校就能得遇名师,就能直奔清北,这样的做法就算给孩子指引了吗?
看着那些年纪轻轻就背负着沉重灵魂的孩子们,我不知到底是社会还是家庭给他们的翅膀安上了枷锁。
我想是时候该放下那些高高在上的姿态了,只有学会不断去倾听和思考孩子的想法,然后用成熟的思维去思考孩子想法的准确性,而不是用不懂和不会去搪塞,只有不断向孩子学习,也许我们才能勉强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有时家长的心是矛盾的,既希望孩子大步向前走,又希望孩子能慢慢来,等等我们的脚步。现在最怕的不是给不了孩子想要的,而是我们匮乏的想象力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
我的孩子做不成“官二代”,“富二代”,只能做个“学二代”,和父母一起学习和进步,继续去摸索这个世界。也许我的终极目标是孩子愿意和我分享一切他想做的事情,我懂的我可以说说见解,我不懂的我可以听他讲讲。
终有一天他能掌握我所有的思维方式,而我将开始跟不上他,我需要做的就是放手,让他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