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张图
只看上面第一张图所出现的问题(注:打引号的词都是图片上的原词的引用):
1,所用的“研究”一词,就是对作者明确否定的“工具性”的肯定。因为,只要用“研究”,这个词自身的意思必定涉及到对象。所以,“研究”一词已经暗示了它有对一个有待认识的对象有待认识,这种思路,恰恰“工具性”的意识。因为作为“工具性”,起自身就有对象性。所以,既然要否定“工具性”,就绝不能用“研究”一词,只要用了,就不自觉地把承认了“工具性”,再说一遍,因为“工具性”一词就有有待被认识的意思存在着。
2,“语言现象”,这个范畴内的东西是可以把握住的,因为“现象”一词,就已经承认对象是可被观察和认识,所以,它可以拿来“研究”,也就是说,作为现象呈现的东西,就是能被你认识的对象,然而,既然提出这个概念,又在这个概念的范畴内再去否定“工具性”,这又如何解释呢?不能既反着“工具性”,语句里又在不自觉地承认了它。
3,关于“科学化”这个用词。既然用“科学化”这个词,就别用“文学艺术”这个词,这二者是本质对立的,“科学”这个概念,你只要一用,潜在的意思就必定出现,这个潜在的意思是:可量化、受逻辑规定、必须具备必然性。试问,有被科学可量化、逻辑所规定的“文学艺术”么?再者,到底是“汉语测试”还是“语文测试”?真把学生当外国人了,还“汉语测试”?前后所用概念都不一样,还提什么“不二法门”。就算其它的都不提了,我就想问问,这文学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能放在一个层次上谈么?还要用科学考查。
综上,作者寥寥几行文字,就把自己明确反对的“工具性”连续赞了数次。
在第一段后几行中,语词安排也有很随意的地方,例如:“呈现者”“命名者”这两个语词的顺序问题;把人类语言的一些特征用“端赖”一词专门给了“汉语”,造成种属关系出现问题的问题————凡是语言,就有那特征,不知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语文人的论理意识和水平尚处在初级层次,语文领域的所有问题还远未达到能被批判的资格。语文人,什么时候能说胡话,只要不是一本正经地说胡话,那就离有资格被批判不太远了。
所以,下面几张图片里的语句,就不再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