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日记》1951年9月2日原文如下:
【“卑耳之马”
全谢山“赠赵东潜《水经注》序”末云:
东潜夺纛而登,囊括一切,犹以予为卑耳之马,不弃其鞅绊。岂知羽毛齿革,君之余也。其聊举先世之遗闻以益君,则庶几焉。
此中“卑耳之马”的故事,原出《管子·小问》篇第五十一。《水经注》引在卷十四《濡水》(滦河)篇,殿本页23—24。故事的中心在“霸王之君兴,则登山(《水经注》作“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谢山意谓东潜夺纛而登,霸业已成,谢山自称卑耳岂山之神,为霸王作马前走导而已。】
胡适所言《管子·小问》篇第五十一原文如下: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
《管子》原文大意是,齐桓公来到距离卑耳之溪十里的地方,遇见一个奇怪的人做了奇怪的事,然后就跑了,管仲认为他是登山之神名叫“俞儿”,所做的事是在指引齐桓公如何渡过卑耳之溪。结果到了卑耳之溪,问了当地人,渡河方法果然和管仲说的一样,因此齐桓公折服于“仲父之圣”。
由此可见,俞儿在出现后一定是要消失的,这才能给管仲彰显“仲父之圣”的机会,如果按胡适所言“为霸王作马前走导”,齐桓公大可和俞儿深入交流,直接问明他的身份即可,因此胡适的引文定然有误,应按《四库全书》的房玄龄注本,作“霸王之君兴,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为正解。意思是“能做霸王的人来到,登山神就会现身,并且他会跑到马前疾驰而过,这是在指路。”
况且“走马前”的是登山之神俞儿,这本与卑耳之溪关系不大,强解作“卑耳之马”实在不合适。按,刘基的《郁离子》有《燕文公求马》一则,节文如下:
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之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辞曰:“野马也,不足以充君驷。”公命人强之,逃。苏代之徒,欲以其马售公,弗取。巫闾大夫入言曰:“君求马将以驾乘舆也,何必近舍其所欲售,而无取其不欲售者乎?”公曰:“吾恶夫自衒者。”
文中的“卑耳之马”是一种良马,燕文公非常想要得到。这与“犹以予为卑耳之马,不弃其鞅绊。”的含义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