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很难理解别人的做法,言语所带给你的扰动。一个经过心理学训练,无数次体验移情关系,也依然无法洞察其内在含义。通过心理学的解释,理论建构缓解心理冲突,相对于一次真实的体验来说,比所有解释更加珍贵。
春节期间,妹妹一家人来到家中,一家人推杯换盏,妹夫在吃饭和谈话之中很拘谨,饭吃的很少,菜也很少夹,在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会感觉不自由。后来一想在岳父家中受到拘谨,也正常,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拘谨,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看他如此拘谨呢?一方面是他本身可能略有约束,另一方面,妹夫不是妹妹,妹妹有亲情在,你担心外人会不会对自己的亲人不够好,会不会不照顾她,他们在一起会不会幸福。这是我们本身对他的投射,而不代表本人就是这样。
于是我想到自己和岳父相处,岳父会不会也对我有这样的投射呢?应该是有的,自己的女儿自己肯定很疼爱,总会觉得外人对自己的孩子不够爱,想办法去偷窥,去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态,无非是想知道他们是否是真心相爱。
在心理访谈中,有时候我们经常告诉来访者,年轻人的事情交给年轻人自己,那是他们的事情,他们不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不主动参与他们的生活。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直在。但是心中依然放不下去窥探一下他们生活的质量,如果真的不好,我是不是该出手。心理学会告诉你这是我们的投射,自身的控制欲望,来自弗洛伊德所说的肛欲期,来自婴儿般的全能自恋。
记得《金刚经》中这样一句话:“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你乘着竹筏过了河,上岸之后你是否还背着你的竹筏继续上路呢?竹筏是个正儿八经的东西,也是对你帮助很大的东西,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是否还要带着它上路,当然不能,因为可能负重太多,你背不动,需要放下竹筏。既然对你都有用的东西你都可以放下,那些对你没有帮助的杂念更应该放下了。
生活中的现实是:“得兔守株复失兔,如筏喻者难忘筏”。筏,内容包含很多,你在困难时期帮助你度过难关的人,技巧,方法,工具,也包括你养大的孩子。
我们与筏之间的关系总是那么难以断舍,舍形,不舍神。
竹筏确实帮我渡过了河,而我舍不去的是我重新获取筏的能力,而不是带着筏一直走,很多人会认为我一旦舍去了筏,我就再也没有了。把曾经的筏当成我的唯一,这是因为我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我怎么会舍得。
有时候我们经常把舍和得挂在一起,那是因为很多人知道舍去之后才有得。
母亲做饭做多了,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锅里剩下很多饭,舍不得丢掉,于是自己正在吃,被我看见,我说,您连一点稀饭都舍不得丢,您怎么会得到健康。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年长的人都经历过儿时的饥饿,所以老人们很难舍去那一口稀饭。但从健康和身体需求层面确实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现在身体多数处于“三高”,血脂,血压,血糖偏高。那么我们舍不得炒菜的那点带油的汤,在自己已经吃饱的情况下还要勉强自己去吃那口稀饭,难怪我们的身体会抗议。
佛经上说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属于肉身菩萨借给我们的,既然人家借给我们这么完美的肉身,我们为什么还要亏待他呢。对于人们来说善待肉身便是礼佛。
礼佛不是礼佛是礼待自己,《坛经》慧能说:“迷时佛是众生,悟时众生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