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简书倾向于打造一个比较八卦的生活化平台,它可能为了自己能够流量高一点会尽量引导人去写些八卦的生活类的东西,越八卦越好。
基本上个人的八卦文或乱七八糟的东西你一发就能成功,对于冷门的东西可能不那么受欢迎,所以会发布受阻碍。
这大概也是这个社会有些无聊所致,大家都普遍比较空虚寂寞吧,大家对于吃喝玩乐家长里短比较感兴趣,就像农村里的大杂烩,磕着瓜子东边看看西边耍耍。
还有就是学习类的,书评,也是很受欢迎的。但书评好坏就看每一位功力了。有些作者灵魂比较有趣,写出的书评自然非常独到有想法,而有些真是不敢恭维,看一眼都会觉得智商被拉低,完全不在点子上,严重的走偏,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来一段写一段,甚至都没有看懂书里的内容。
就开始花架子十足的写起来,好吧,感谢简书的包容!
还有就是写小说,小说确实能吸引流量,吊足人的胃口。从佛教上说这种业还是不要去造作的好,众生无明。
因为无论你已学佛还是未学佛,你的起心动念,包括念头等所有的罪业都会记录在自己的阿赖耶上面。一旦因缘具足,罪业马上成熟在自相续中,让自己变成受苦众生;
同样,善业也会在阿赖耶上面逐渐成熟,让自己成为快乐的众生。因果绝不会有丝毫偏差,这一点毫无疑问。
我们的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而人生如是短暂,在短暂的人生中,对自己最有利的是什么?对他人最有利的又是什么?
还是要好好忏悔、好好修行,好好发心,希望我的所有一切言行举止,那些随性的文字都能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我们活在人世间的梦里,什么样的梦境都可能梦到,当我们最终苏醒的时候,醒来那刻最好能认识自己的本面,这才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貌似知乎对心灵层面更注重且更有深度些,没办法为了发表顺利加了一段吐槽。
希望机器审核也好人工审核也好,更能人性化。
但似乎也没什么用,但还是要学习呀!
老子在《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做人应当像水学习,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水无常形,实则是刚柔并济,外圆内方,处事变通。
水至真至善可鉴万物,水至柔至弱甘居低下,水无色无味,即阴即阳,与道同体,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形,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果一个人像水一样的“上善”,无私奉献不图任何回报,毫无怨言,即为“上善若水”。
这种出于“本心”的善才是真善
老子赞美水有此四功德,却不高高在上,而是保持谦卑的低调姿态;继而就会有一个宽容的开阔的心胸,在这样海纳百川的肚量中又不断积累知识能量,最后不断的积累汇集产生巨大的力量。
水为至善至柔之物。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世无争却能容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不求闻达与诸侯,但只求无愧于吾心。
老子说:水有四德
一、水有至善之功。因此老子说,上善莫过于水。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二、水有至柔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三、水有至大之量。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
四、水至谦之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古人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
老子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