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些人靠谎言活着,比如南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梁女士。
她在39岁时,收获了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多个闪耀的头衔,是南京大学极少数能在这个年龄段获得所有头衔的文科教授。
当然这些头衔也不是凭空降落在她的头上,她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冰点周刊作者王嘉兴做了认真的调查:发现根据搜索引擎,梁女士的多篇论文都已经被删除或者无法查看,其中有15篇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也就是说属于抄袭或者是一稿多投。
最为可怕的是,这位梁教授硕士和博士的毕业论文现在也无法查看了,难道她的造假行为已经追溯到十几年前的求学生涯吗?
听说这位梁女士还很刻苦,在怀孕期间都顶着大肚子工作和学习,韩城走路时都手持电脑,凭这份治学的态度,曾让质疑她的其他教授乖乖闭嘴了。“人家都这么努力了,凭什么不相信人家有真才实学呢?”、“质疑别人就是自己的嫉妒心作怪,自己做不到的事不代表别人做不到啊。”
………
这些想法导致身边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少,促使这位真才实学有待考证的梁女士一路走高。
也许不能说梁女士真的就“一无是处”,至少她的英文水平应该是不错的。因为从2014年开始,她就重点转向顶级英文学术周刊发表论文,短短几年时间也有几十篇发表。
为此,梁女士把国内最顶尖的人才计划都拿到自己的手里。照理说,如此有才华的人,上课应该很受学生欢迎吧。
但是据记者的调查,梁女士上课不是念课件就是混时间,甚至还拿手机出来玩了,有十多分钟时间,学生们就这样静静的等着她,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四分之一。
她还公开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把这一切当成学校安排给自己的任务,“我都已经混到头了”,她这样给学生“炫耀”自己的过往。
不过对于自己过往可能涉嫌的学术不端行为,梁女士仅对一稿多投问题进行了回应,她说等待审稿时间太长比较误事,一稿多投这个现象太过普遍,如果这被认定学术不端,那国内多半没几个教授没问题吧。
可早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一稿多投”,梁女士不愿意让人生在等待中浪费,宁可走一下违反规定的“捷径“,要不然怎么39岁,就成了拥有那么多闪耀头衔的年轻教授?
梁女士凭着这样闪耀的人生过往,考试的时候,又给学生高分蒙混学校的检查。
这些短期功利性的行为,让那些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情何以堪?
辛辛苦苦读了12年书,好不容易坐在大学教室里读书的大学生们,却只能接受这样的老师混日子所提供的毫无营养的教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过假的东西终究真不了。如今,那些造假的学术论文如同证据一样,白纸黑字印在纸面上,正静静的等待来自多方的调查。
02
不只是教授,还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开始干些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北大钱理群教授就曾提出,名牌大学的高智商优秀孩子,也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事。
钱教授就曾亲历过这样的事。
曾经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选修他的课程,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投入状态,与钱教授的授课完美呼应。尤其是下课时问的问题,充分展示其思考的深度,钱教授对这样的优秀学生真是万分欣赏。
连续上了两次课后,这位学生告知钱教授,自己正在申请去美国攻读学位,希望钱教授能帮忙,给自己写一封推荐信。
这么优秀的孩子又有鸿鹄之志,钱教授当然乐意帮忙推荐。只是没想到,拿到推荐信后,这个学生就离开了课堂,钱教授再也没见过他。
原来前两次来上课,也不过是为了拿到钱老的推荐信,目的达到了,当然也不用再花时间学习钱老的课程了。
这样人生目标过于明确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一旦成为社会精英,细思极恐。如果善于造假的教授和人生目标过于明确的学生相遇,很难说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糟。
当学习的能力转移成利己的工具,对社会的贡献,真的只会以负面居多。
尤其是这些极度功利的人,获得所谓的短期成功,势必会让一些人不辨是非模仿并追随,毕竟人人都渴望成功,如果走向成功的路更短,又有多少人愿意走那条本来就更难走的路?
更何况这些人,表面上看只是自己得利,并没有危害其他人。但实际上,他们所占用的社会资源本来就属于大家,本质上影响的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03
我想,除了南大的这位教授和北大的这位学生,还有一种可怕的行为则是高智商人群犯罪,那才是一件更可怕的事。
他们因为犯罪过程过度缜密,很不容易被察觉,尤其是利用漏洞本身的犯罪,同样是侵害大家公有的社会资源。只有最后被发现后公布于众,才会一片哗然。
但其实还有一些始终隐藏到暗处,也许到现在,都没被发现。为什么这些高智商的人,会走到这一步呢?
也许犯罪动机太过复杂看似各不相同,但那些从小在别人眼中成绩优异一路顺风的孩子,最后却成为了高智商犯罪分子,是最值得思考的重点。
为什么他们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走歪路?我觉得可能与其从小习惯了优秀,根本无法接受平庸有关。
他们从小就是所在班级、所在学校的佼佼者,早就习惯了优秀,一旦走向更广博的世界,才会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优秀,这个时候才会慌了神。当自身实力不够时,才需要通过一些歪门邪道借助外力获取帮助,始终维护自己成功者的样子。
现在生活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太和父母亲交流了。一方面可能是父母亲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帮助自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己从成绩方面表现出的优秀,更具有隐蔽性,让父母亲及周围的一切人乃至自己,忽视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一旦遇到了人生的困境,宁可通过自己的歪门邪道去解决,也不愿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脆弱”和“失败”。
从这样的角度反思,也许孩子太过一帆风顺的青春期,并不是什么好事。包括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也是教育和成长的另一种机会。会让孩子正确的看清自己,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道路。
一个人在人生较早的时候遇到的挫折,反而因为暴露的过早,更容易得到有效地帮助。
作为父母,有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力量,反而会让孩子在未来的成长路上有足够抗挫折的能力和信心。
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以后遇到问题时,他们更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从外界获得积极有效地引导。
这么看来,让父母亲从小更操心的孩子,其实更有机会与父母亲共同面对挫折,不见得就是坏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共勉。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谢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