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阿姨,家里非常富裕。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逢年过节的,每次都要往我们穷人家塞东西,各种米,油,猪肚,干胶数不胜数,新年红包总给我们三小孩包得鼓鼓的,明明知道我们包不起他们家四个娃,可和我妈相好的这些年,好像对行善乐此不疲。
以前小不懂事,觉得阿姨人美心善。后来长大了,随着两家贫富差距变大,我都不好意思了,总是叫我妈,以后不然别去阿姨家了,光收人家的礼却没本事给人家,太丢人。
于是,我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经历:
年轻的时候,她曾经在厂里工作攒下了一笔钱,本来打算买房的,可是这个时候却刚好遇上阿姨的家族企业倒闭,她突然穷得只剩下住的房子,实在穷途末路之下,她找上了我妈,当时其实两人关系一般,可我妈那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藏着掖着最后还是给了出去。
我妈说,其实当时交出去后,被我爸狠骂了一顿,她自己也后悔不已,心想如果这个阿姨拿了钱就跑呢,没留任何借条,大半生积蓄光溜溜就没了。
可事实上,我妈是多虑了。
我大学的学费,家里装修的钱,还有大大小小的礼品,都是阿姨强推着塞着送过来的。在我小时候看到阿姨那会,她已经还清了所有的借款。而且,据我妈说,为了感谢曾经我妈的雪中送碳,她一直记得这份好意,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经济上的帮助。
这,大概就是老一辈感人的友情故事,可放在今天,对于借钱这件事,可能你会觉得阿姨只是人品好,我妈的借钱行为存在一定风险。
但是,患难见真情,能够雪中送炭的,一定是为对方的人品和信用下了很大的赌注。
这个我深有体会。
前年在广州,有一段时间失业,家不敢回,房租到期,钱不敢找父母要。
永远记得那些个华灯初上的夜晚,快露宿街头的时候,是我闺蜜包养了我,整整三个月,冒着被房东赶出去的危险,让我足足撑到下一份工作。至今回想起来,感动得屁滚尿流,以至于我现在一直有个小心愿,就是想在她还没有男票时,找个时候包养她一回。
不得不说,在你最困难的时期,不说精神支持,光体现在借钱这件小事上,她不吝啬,不傲娇,不拒绝,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帮你,理解你的处境,信任你的人品,这样的朋友,一定值得你爱一辈子。毕竟在只看利弊的契约社会里,真情可贵。
金星曾在《奇葩说》中提过朋友的契约关系,她说:现实社会中最崇尚的是什么?是契约精神,如果你让我选择,我欠银行的钱,我都不欠朋友的钱。哪怕银行的我晚交半个月后,我信用下去一百,但朋友钱我一定交,有一天所有的银行拒绝给我办卡的时候,我还有朋友给我借钱。
真正好的朋友,她不嫌你麻烦,也尽量不给你添麻烦,如果添了麻烦,会尽量止损。而反过来,借钱在巩固彼此情感的同时,你会发现,作为对方的朋友,借过一次后,你便也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了不难为别人,尽快还钱。
金钱是块试金石。之前看到网上有个笑话说,一个人为了试朋友的情谊,玩借钱游戏,结果按照亲疏关系打了10通电话,越打到后面,心情犹如天堂掉入地狱。即便是人缘好的人,关键时候,到头来他也可能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如果有自己靠得住的朋友,那是你的小幸运,一定请珍惜,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别人靠得住的朋友,这样,你才能在这个城市里扎下根来。
近几年,我身边出现了这样以朋友的名义来借钱的人,一开始,我们只是因为兴趣爱好偶然认识,在微信上聊过几句话,在线下见过几次面,曾经抱着真诚的态度去认识双方,
可是,当突然有天,我没想到她竟然会找我这个半生不熟的人开口借钱。
语音里满是焦虑,要的数一次比一次大,而且理由似乎都是同一个。
我真诚地告诉她,我也很想帮忙,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我也要吃土。
她说,那你能不能花呗,借呗,转个最大的额度给我,我给你写张借条云云……
啊,这真让人头疼。
后来,只要她一发信息,就跟个追兵一样,一晃枪,我就掉头跑啊跑,然后一边跑一边很怂地抱头:我没钱没钱啊,不借不借啊!
当然,我什么都没说,就被拉了黑。
当世界恢复一片宁静后,我想,这个社会上一定没有无缘无故愿意借你钱的人。想得到帮助,那就先培养成对方真正的朋友,做一个朋友该做的包容,也给予朋友般的关怀。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你必须把每一次人际交往,都看成是在他人情感账户内存款的一个机会。"投入的越多,能支取出来的就越多。而不是像一个追债人,不断地向他人透支自己的信用。
多理解,多包容。只有真诚以待,你所付出的才能换来人生的一种种温暖,在你黑暗的时候撑起一丝光亮,许你骄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