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影子一辈子都忘不掉。那是一个跳跃的影子,在酸涩的记忆中快活的游戏。
冀中平原的农村,新盖的大瓦房外侧堆了两米高的麦秸。流火的夏日,几个孩子轮番从房顶上往下跳,伴随着一声声的尖叫,体会着转瞬飞翔的眩晕,其中有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儿,就是我。软软的麦秸散发着太阳的味道,有点燥。
整个童年中这样的贯穿了这样的动作游戏。
——拿大顶
那个时候特别喜欢刺激,经常玩拿大顶的游戏。离墙根还有一米远做一个弓箭步的姿势,两个小巴掌摊开,猛地拄地,头朝下,腿脚靠上了墙。背心脱落下来,露出了白白的肚皮。周围一阵的嬉笑。然后开始计数,比赛哪一个小朋友呆的时间长。这种姿势城里的孩子叫拿大顶,我们叫贴饼子,因为这种贴法就像农村大铁锅里边做玉米面饼子一样,整个人都贴在墙上。大家的技术日臻娴熟,玩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了。南方人有叠罗汉的,我们贴的是千层饼。一个孩子紧贴着墙根头朝下把腿叉开,第二个孩子紧贴着第一个,腿叉开的比第一个小一点,第三个紧贴着第二个……最多的时候我们贴过八个人,摞在一起,也算得上是壮观了。这样的游戏算是危险性比较小的,即使这样,估计现在的家长舍不得让孩子这么玩。要是贴硬饼子的话,想必是家长同志们更加胆战心惊的,硬饼子就是我们在京剧中看到的翻跟头,头不着地的那种空翻。
——跳皮筋
材料不是皮筋,是纳鞋底用的棉绳。抻绳儿的两头的孩子比较受罪,因为绳子没有弹力,有时候会被棉绳勒疼,即使这样,我们依然热情不减。最低的玩到贴地皮,(离地面一厘米左右,跳皮筋的用脚挑起来棉绳);最高的玩到上天(抻绳的小朋友把棉绳举过头顶,能居多高举多高,跳皮筋的要不借助手的力量,尽所有的努力把脚抬高钩下来);最细的玩到一个手指头(抻绳两个小朋友用手指头抻绳,约一厘米宽, 跳皮筋的孩子要从这一厘米左右的狭缝中不借助任何其他力量双脚跳进去,一般是跳“五年级”需要跳进去三次出来好说,就是进去的时候很难),最宽的玩到大劈叉,(抻绳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绳子变的宽,这种玩法的难度在于跳绳的孩子要在腾空的时候两条腿迈过两边的绳子,也就是得比两边绳子还要宽才可以。)一条棉绳有这样多得玩法,是现在的孩子们想不到的。后来看她们玩得跳皮筋都是蹦阿跳阿,来回的缠绕在腿上,真觉得有点幼稚。
——抓石子
那几年农民的生活好了,几乎家家户户翻盖房子。在人家准备盖房子用的小石子堆上经常看到孩子们的出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挑选出相对圆润使用趁手的玩耍用的石子。有时候孩子会遇到人家的轰撵,也有时候有童心未泯的老爷爷跟我们一起挑选,这时大人就不好意思责备我们了,每当这时,我就充满感激的看爷爷,尽管他只是别人的爷爷。
玩法很多,最常见的是抛出第一颗石子,抓起第二颗,然后再把第一颗接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看,很有趣的。这样做太过简单。第二次抓就要在抛起石子的时候抓下两颗石子了,如果两个石子在一起还好说,如果离得很远呢?有点费力气了吧。这还算不得什么,就算是一起抓起三个四个都不算问题,可是要是你在抓这些石子的时候,不许碰到其他的石子呢?这就让你头疼了吧。就是这样的石子,能让我们把规则制订的越来越苛刻,因为我们的小手越来越灵活。我们可以在这样的规则下,整晌整晌的玩。抓石子很脏,但是妈妈从来没有为这个打骂过我,我至今感激。
——散棍
现在的冷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致,我小时候这可是不可多得的零食。一直不喜欢吃,但是我没少要求买,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要冰糕棍。这也是我们儿时的玩具。
手中一把冰糕棍,朝着一个方向散开去,早有一个圈子再等着他们,这个散必须是相对集中的,除了圈子的冰糕棍归对方所有。游戏很简单,就是从这一堆的冰糕棍里边一根一根的往外拿,这个拿是有规则的,唯一个规则就是你拿这根棍不许其他的棍子动,拿到的就归你。简单的规则,不简单的劳作,不知道我后来的良好的动手能力是不是跟这些游戏有关系。随处可见的材料,在我们的手中成了玩具,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规则,规则有因为技术的完善而水涨船高。
——跳绳
前几天我还给孩子买了一条跳绳。真不错,设计越来越合理,还微微的带有弹力。我儿童时代的跳绳是秋收的时候的红薯得蔓条。四岁多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给我测量,我一分钟可以跳200多个。我现在偶尔还在想,那个跳跃的小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一直是我的骄傲。后来稍大一点就学会了当时大姐姐们会的所有的花活,正跳反跳不在话下,还有正麻花倒麻花呢。多年以后没有锻炼过,我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参加工作后在某一年的全公司(在册职工将近两万)的跳绳比赛中,我毫不含糊的拿下了第一名。想想这都应该是红薯蔓条的作用。
类似于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沙包,如果规则简单,那就坚持不坏,我有过倒包500个不坏的纪录,后来因为上课铃响不得不罢手。如果规则复杂,那就适应规则努力尝试,比如两只手倒三个包,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娱乐节目中把这个游戏简单演化一下,把沙包换成鸡蛋来回倒,只要五次不掉就可以的一台手提电脑。可把我羡慕坏了,这不是手到擒来吗。
小时候还经常玩泥巴,捉摸过怎么才能让泥巴掇到墙上的时候,甩出来的窟窿直径更大一些。也捉摸过玩站石站木游戏的时候站到哪里人家抓不到……
游戏的规则总是在变,我回忆了一下,这个变主要是变的细致了,规范了,想来这游戏中的管理也是孩子们应该学的一门课程。还有不得不提的是有的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当时只是觉得这样的人很讨厌,有时候他们很善于钻空子,这样的人没有一个最终成为我的朋友的人。
扯得太多了,儿时的游戏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因陋就简的道具练就了灵巧的双手,不断修正的游戏规则见证了我的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用小小的青霉素小药瓶和白乳胶沾成一个台灯的时候,我一下子意识到,我的儿童时代已经过去,少年时代来临了。那一年我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