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作《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作《不成熟的父母》,而这本书是写给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们的。如果我们遇到了一对不成熟的父母,我们就很容易成为“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的主人公。


那前提就是,我们相不相信有一些人活到很大的年纪,在外面事业有成,跟其他人打交道也没有任何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很成熟的社会人,但是他在家里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不成熟的人的标准特征,就在于他缺乏同理心、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孩子保持好的情感联结。


这些人的生活技能、职业操守、道德感都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在于情感不成熟。如果一个人情感不成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特别大的压力。大家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或者我们所见过的亲戚、朋友、邻居,你一定能够找到不成熟父母的标准特征。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无助的子女,在小时候是没办法反抗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独的星球”当中,家里只有你和两个“巨人”。这两个巨人情绪忽起忽落,你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突然就得罪他了,他突然之间很生气,让你觉得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跟他们相处,那时候是很无助的。


但是今天你已经长大了,你该怎样自救,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因为不成熟的父母很有可能使得你的情感连接也出现问题,如果你把这些东西全部继承,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你的孩子,那你的孩子也会生活在一对不成熟的父母的家里。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与不成熟的父母相处会有哪些感受。我简单地列举一下,大家不需要对号入座,因为你的父母未必一定是不成熟的父母,但是很有可能他们会有不成熟的一面,我们可以看一看。


第一,在他们身边时,你仍然会感到非常孤独。你虽然和跟父母在一起,但你觉得很孤独。


第二,与他们的互动是单方面的、令人沮丧的。你想跟他们沟通,想跟他们倾诉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没有反应。


第三,你觉得经常受人胁迫、陷入困境。列夫·托尔斯泰讲过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话其实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呢?我看过一个研究,说如果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那么相似之处在哪儿呢?就是幸福的家庭中没有一个强迫性的人。任何一个不幸的家庭,只要有一个强迫性人格的人——就是他非得要求别人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做事,你不回来上班我就跟你拼了,你不跟他结婚我就跟你拼了——有这种状态的父母存在,孩子一定会觉得受人胁迫、陷入困境。没办法,因为他一定要强迫你听他的话。


第四,他们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你放在第二位。这个感受是什么呢?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不好,你的父母首先担心的不是你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你让我多丢脸,你让我抬不起头来,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说我的”。这就是我们说“父母经常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管教你、对你严格要求的主要原因是怕你给他丢脸。


第五,他们不愿与你亲近,不肯对你敞开心扉。你永远不知道,父母曾经经历过什么,他的人生发生过什么事。


第六,他们通过情绪感染来与人沟通。比如说有一天你回到家,突然发现家里气氛不对,你跟你妈说话,她不理你,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还凑过去问:“妈,到底怎么了?”她就是不说话,为什么呢?她需要让你猜她到底为什么不高兴。各位,这是小孩子的游戏,是没有长大的父母的表现。他们通过情绪感染来解决问题,给你营造一个恐怖的氛围,让你觉得压力很大,你根本不知道今天得罪谁了。小孩子犯错或者小孩子没有顾及到大人的一些感受,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小孩没长大嘛,但是父母会把情绪渲染出来。这就是另外一个特征,用情绪渲染来和别人沟通。


接下来,他们不尊重你的边界和个性,随便偷看你的日记、跟踪你、想办法掌控你的一切。

你们之间的情绪性工作全部都由你来负责。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闹了矛盾以后,谁负责道歉,谁负责打圆场,谁负责打破尴尬的局面?按理说应该是大人,因为大人成熟,大人要负责维护家里的氛围。但是在有的家庭里,需要小孩子来做这样的事情,需要小孩子哭着去给大人道歉,然后大人才会慢慢好转,小孩子反倒要成熟。


还有,你失去了情绪的自主和精神的自由。你想要情绪自主,你想要有一些感受,你想表达自己不高兴,这在家里是大逆不道的。“作为一个孩子,你凭什么这样?你为什么还给我脸色看了?”这是父母不允许的。他们常常很扫兴甚至有虐待倾向:你在家里边玩得正开心,你爸爸突然回家,说“都给我出去”,把你的朋友全部赶走,让大家感觉很扫兴。甚至他会殴打你,或者对你精神虐待、冷暴力等等。


以上这些就是你和一个不成熟的父母相处时常常会出现的感受。那么这些东西会导致什么呢?如果你长期地跟这种不成熟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的结果是你觉得你应该为他们负责。作为一个孩子,你会很有负罪感、内疚感。你无法拒绝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甚至等你长大了以后,很多无理的要求你都没法拒绝。你的人生会产生很多挫败感,同时你对于情感的反应也会非常强烈。


你想想看,如果我们是内心非常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就不会受那么多情感的伤。什么意思呢?在成年人跟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中,情感是一份馈赠、一个礼物,如果有的话你就会很开心,没有的话你也会表示感谢,这才是成年人应该有的状态。但是我们会非常纠结、非常痛苦,我们会把这一切都视作失去、背叛、惩罚,因为它在不断地重复你小时候跟父母之间的互动。小时候父母把情绪当作掌控别人的工具,所以你在情绪方面的反应就会比其他人激烈得多。这就是不成熟的父母所带来的伤害。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很多父母活到了四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依然有着不成熟的情绪反应?原因在这儿:“对正常的孩子来说,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他们对持续关注与安抚的需求会相应地减少。但是对于不成熟的父母来说,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他们无法调节自身的情绪,难以处理失望的感受,所以他们仍然希望别人知道,他们想要得到怎样的对待,并且要立即让他们的感受好起来。”


”如果别人不把他们放在第一位,他们就会有崩溃的危险。他们像小孩子一样需要许多的关注、服从和积极的反馈,只有这样他们的情绪才能保持稳定。但是他们却不像小孩一样,能够从关注中收获成长。他们童年早期经历的创伤和情感匮乏,加强了他们的心理防御。不论得到多少滋养,他们都会陷在旧有的防御模式中无法脱身。”


这一段非常深刻地剖析了为什么很多人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依然活得像一个孩子一样。他不能成为全家的定海神针,反而是全家最大不确定性的来源。每次掀起风暴,不是因为小孩子做错了事,而是因为大人突然不高兴。你不知道大人的哪一根神经被触动了,这个家突然之间就闹起来了。


原因就是他持续不断地需要别人来安抚他。他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正常人是越长大越成熟,越不需要别人过多的安慰,一些正常的情感联结就够了,但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会一直极度渴望这个东西。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不成熟的父母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叫情绪型。情绪忽高忽低,突然之间阴晴圆缺就变得不一样。如果你觉得父母的情绪很难掌控,那可能属于情绪型。


第二种叫驱动型。什么叫驱动型呢?就是他跟你的所有互动,只以目标为导向。孩子高兴不高兴,或者这孩子生活得有劲没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承诺考第几名,做到了没有?你每天学习几个小时,做到了没有?他只是通过目标来衡量。


我有一次讲一本书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话题。就是父母总喜欢用目标跟孩子对话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假如你下了班回到家,你的孩子跟你讲:“年终奖拿到了吗?是你的预期吗?在你们公司排第几?”你什么感受?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家我根本不想回来。但是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标准就是这样。我记得我小时候考了班上第四,回到家跟我爸说我考了全班第四,挺得意的。我爸说为什么前面还有三个?他就是目标驱动,他不跟你讨论努力、感受、收获感这些情感方面的东西。


第三个,叫作被动型。被动型父母的特点是他们不会主动跟你进行情感的交流,你跟他进行情感的交流,他回避、不说,全部闷在那儿,家里好像永远不谈感情、不谈感受。谈感情、谈感受、谈内在感觉,在这个家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如果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家里人是不会谈感受的,这就是被动型的特点。


第四种叫拒绝型,他做所有的事都是以自己为核心。其他人做的所有东西,只要跟他没关系,通通拒绝;只要影响到他的边界,通通反对。在拒绝型家长的家里生活,你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感觉,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特别重的思想负担,就是“我爸有可能会不同意”。当你是一个这样的孩子,你要跟别人一块儿出去玩,要捐款,要干什么事,你都会担心你爸爸会不同意。这就是遇到了一个典型的拒绝型的父母,你做什么事他都不配合,他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得按照我的想法来,否则没得谈。


这是不成熟的父母的四种类型。我相信听到这儿,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流泪了,觉得我就是这样长大的。这四种类型综合起来,我们要看到所有不成熟的父母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个特点,不成熟的父母是缺少安全感的。因为极度缺少安全感,所以他喜欢支配和控制别人,喜欢用角色来定义人。什么叫作用角色来定义人?我举一个例子。陶渊明家里请了一个男仆,他出门的时候给他的孩子留了一个纸条,说“此亦人子也,请善待之”。这就是不以角色来定义人。虽然请来的这个人是保姆,他是为你服务的,但是你要知道他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希望你能够善待他,这就叫作人文主义。


但是如果以角色来定义人,你就会发现,我们见过的很多老人家也是劳动人民出身,但是他对待保姆特别苛刻,他觉得保姆就应该干活。甚至有的老人家会盯着保姆,一直从头盯到尾,生怕她不干活。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保姆,你是我花钱雇来的,这就叫作用角色来定义人。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父母用角色来定义自己的孩子——你是儿子,你是女儿,你是女婿,一个一个的等差像涟漪一样荡开,会让家里的人觉得不公平、有差距,受到了区别对待。


同时,他还不反省。他做错什么事都没关系,他把碗摔碎了没事,但你把碗摔碎了,不行,你就是不负责任。他不会做自我反省,行事冲动、无法忍受压力,即使有一点点压力,他也一定要在家里边释放出来,一定会变得暴躁,然后说那是因为我压力太大。


这些人的统一特点叫作“他们的智慧没有延伸到情感的世界”,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酷了。小时候我们家楼上有一个老师,他是个教授,学问挺好的,在单位跟别人关系也很好,但是他每天回到家里都打孩子。那时候大家也没有法律意识,认为应该报警或者怎么样。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智慧没有延伸到情感的世界”。但是他外在长大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了,但情感世界是空白的。


还有就是对生活的看法简单、死板、僵化。生活就是这样:你是我的妻子,你应该做什么;你是我的孩子,你应该做什么;你是我的员工,你应该做什么,全部是僵化的。他不相信这些人是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他不接受生活中出现这样的变化。


然后,他还钻牛角尖,用肤浅的逻辑来抑制情绪。“不许哭!你要控制自己!”他用肤浅的逻辑、非常简单的东西来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他控制别人的主要手段,就是恐惧、内疚、羞耻感。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母爱的羁绊》。你去把那本书的留言区打开看一看,就能够看到多少人经历过这种血泪的童年。或者有的人离了婚以后,被全家人排斥,说你不许再回家等等。这都是用恐惧、内疚和羞耻感来控制他人的手法。


这些就是这四种不成熟父母的内心特征。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步,叫作保持主动的心态。请记住你已经长大了,你已经不是那个瑟瑟发抖的、没有办法的小孩子了。长大了以后的特点是你不能像一个莽撞的少年一样,跟他去对抗、跟他去打架,不需要,因为那同样是不成熟的表现。你需要学会的事情是看清、了解、不接受,你得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为什么我们觉得讲书或者是读书这件事非常重要呢?你没有读书时,你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你只是觉得我跟我爸爸或者妈妈的关系很怪,但不知道是怎么怪。当你明白了以后,看清了这段关系,就知道:“哦,原来他依然想控制我。”接下来,了解他控制你的动机、方法是什么,然后学会不接受。这是最基本的三步。


我们要发现歪曲的假设。不成熟的父母想控制孩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的事永远是最重要、最紧急的。而你要意识到那是假的,那个事没那么重要、没有那么紧急,你有你的生活。


然后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切。我在很多本书里不断地强调批判性思维。请相信,批判性思维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你说我不想被人洗脑,不想被人洗脑就得学会批判性思维,因为最容易被洗脑的对象是你自己,你自己给自己洗脑才是最危险的。“我什么都不听!”这已经开始给自己洗脑了。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人类历史上那些被证明过的好的东西,比如说科学、批判性思维、哲学这样的东西。


那什么是在跟父母互动时的批判性思维呢?比如说,当他用情感来威胁你的时候,学会问自己:事实到底是什么(除了他们告诉你的之外)?第二个,在这件事情里,有哪些是能被证实的事实?那些事是真的吗?听谁说的?真的假的呀?然后,这场危机有多严重?是紧急情况吗?是谁的紧急情况?他们的要求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吗?当他们平静下来时,能自己解决问题吗?这是你的责任吗?好了,把这一系列的问题问完,首先你自己能够学会冷静。


然后学会say no(说不),学会说拒绝,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已经离开这个家了,你得学会过自己的生活。也有一些不能拒绝的例外,比如说生死攸关的时候你不能拒绝,他生病了需要送医院,这事你必须得去做,这不是假的。这里的难点是什么呢?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说不,是会有内疚感的。你害怕他们会生气,你害怕他们会对你进行批判和惩罚。请注意这里连续用的都是“你害怕”,这代表着你其实还没有长大。在你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你会很恐慌,你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我爷爷在八九十岁的时候有点糊涂了,他就会经常发脾气。那时候我爸爸已经六七十岁了,我经常能看出来我爸爸害怕。我不觉得害怕,因为我觉得他老了,老人家他现在有点糊涂了,糊涂了以后他发脾气跟小孩子是一样的,你哄哄他就过去了,但是我爸爸害怕。这就是一个典型,我爸爸其实没有从我爷爷对他的情感掌控当中走出来。虽然他比我年纪更大,他六七十岁了,但是他对他爸爸的那种直觉性、反应性的害怕,是天然的。这是我在我们家观察到的状况。


为了不受伤,我们的办法是什么呢?大部分人不受伤的办法是切断自我的情感联结。这个话翻译过来就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没有感觉,让自己变得麻木。你怎么吼我、怎么骂我、怎么威胁我,没关系,但是前提是我自己有这样的感受也没关系,这就是麻木掉了。


同样,我们说《少年的你》那部电影,你就能够看到男女主人公——抱团取暖的两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典型的麻木的那一面。那个男孩子是被人怎么打都不怕,因为他不怕疼;那个女孩子的表情总是木讷的,总是没有反应的。因为她出于自我保护,必须切断自己对于感受的敏感性,她才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这种麻木如果被带到了成年,没有被治愈,她跟她的孩子之间就是切断的状态。因为她不能体会到感情,她不知道怎样用感情来跟别人沟通。这个链条如果延伸下去,不从当中切断、不从恶性循环转成良性循环的话,这个家族里就会有一代一代的吵架、一代一代的痛苦。所以,这是我们说如何抵制的办法。


这里边有个设置边界的技巧。作者说第一个技巧是慢下来。想要控制你的父母,他一定是急火火的:“你必须……”“你赶紧……”“你抓紧去!”好像这个事非常紧急一样。这时候如果你自己的情绪能慢下来,说:“这个事我需要考虑一下。你给我点时间,让我考虑一下。”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中国古人讲“事缓则圆”,让这个事缓慢下来,慢下来以后他着急的情绪就不容易把你带进去,不容易让你觉得必须做什么事情。


第二个,叫作弄清楚你想要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被别人裹挟,被别人带到一个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原因在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儿。所以你首先得想清楚,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你希望自己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我们的痛苦往往就在于,你虽然不想听爸妈的话,但是你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浑浑噩噩地说:“那好吧,就这样吧,就听他的。”然后到了三四十岁,你突然想明白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沉没成本太高了。所以这就是第二步,弄清楚想要的结果。


然后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这个说到容易做到难。举个例子,你爸爸发飙了,在你面前摔了一个碗。假如你没能跳出你爸爸的阴影,你一定是一激灵,然后整个身体紧张起来,你在想要不要我也摔一个;或者我认了,我服了,我给我爸跪下,说爸我错了。这叫什么呢?这都叫作你很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


假如你看到你爸爸摔了一个碗以后,停了一下,悄悄地把碗扫一扫、拿走,然后转头跟你爸爸接着说话。这就是慢慢地学会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这确实有难度,因为我们的身体反应有时候是不骗人的。你一激灵,一下子进入到那种担心、害怕的状态,这确实很难控制。这个需要练习,你得一次一次地适应、练习,最后慢慢地学会笑对这一切。


怎么做到不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呢?第一个就是要放弃拯救者的角色。有很多人跟我倾诉,就是他的爸妈六七十岁了,天天打架,整天把他叫回去劝架、负责评判。你看,你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你在他们身边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但实际上他们是大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应该让你这么一个小孩来负责这件事情。


而如果你一旦适应了拯救者的角色,他们会特别喜欢你来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本来就跟你没什么话说,现在你能这样参与到家庭中来,他们觉得很好,找到这个机会了。于是他们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这时你得放弃这种依赖共生的关系。


我们曾经讲过依赖共生,叫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起来是这个男人总在欺负这个女人,实际上你让他们分开,这个女人根本受不了,因为她习惯了跟他待在一起。这就是依赖共生的关系,有点像斯德哥尔摩效应。如果你觉得爸妈给你带来了很多痛苦,但是你又不愿意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天天跟他们搅和在一起,这也是依赖共生。


然后,我们要学会圆滑一点,避其锋芒。我那时候跟我爸就经常讲,我说我爷爷生气的时候,你别理他不就行了,你带他出去转转,你跟他开开玩笑,他糊涂了你跟他对着杠什么呢?杠不了。我教我爸爸的这个方法,就是圆滑一点。但是如果你自己的精神没有那么强大、没有成熟,你很难做到圆滑一点。就是他骂你,你就害怕了,或者你就生气了,你跟他对骂,这都是没有做到圆滑。


做到圆滑一点的办法就是,你要学会认同她的感受,说“妈,我知道你很关心我”“妈,我知道你很生气”“妈,你真是为我操碎了心”。你并没有认同她让你做的事,但是你认同了她的感受,这个是没错的。这是亲人之间可以进行的妥协和互相的关怀,你也在向她示范,什么是一个成熟的人做事的方法,所以这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还有一个办法,叫作引导互动的走向。就是如果两个人对着吵架时,这个讨论没有任何进展。如果一方能够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妈,你为什么非得让我嫁给这个人呢?”“妈妈,你觉得这个人的优点有哪些?咱们列举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有人比他更强呢?”“假如有人比他更好的话,你接受我换一个人吗?”


当你用提问的方法在不断问她的时候,你发现这个谈话在深入,甚至可以谈到“婚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幸福的婚姻?”“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和一个人结婚?”这样的话题。因为情感不成熟的人惧怕深入地思考,他只希望你快速地按他说的去做,就完了。如果你不能把对话谈得更深,他不会进行深度的考虑。


所以在这一步,我们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互动的走向,代表着你掌控了局面,所以你要学会提问。在这部分,我推荐大家去学习一本书,叫作《高绩效教练》,那本书教我们怎样用提问的方法来帮助对方考虑清楚一个问题,这可以在家里应用。


还有一招是为自己创造空间。你的能力不够,实在主导不了他,你最起码把自己保护好。这书里提到一个方法是幻想。你回到家,你妈妈突然劈头盖脸骂了你一顿。幻想是什么呢?你在脑海当中感觉她表扬了你一次,你把你妈的话改了,这其实是一种蛮有效的自我保护,就像我们讲的“解离”的方法。你妈妈在骂你的时候,你脑子里想象着唐老鸭呱呱呱呱的声音,说出这样的话,你马上就觉得她的话好像没那么厉害。因为卡通片每天都在家里不断地上演,这都是自我保护。


你还可以表扬他。他骂你,你主动赞扬他。或者实在受不了了,出去转转,“我跑步去了,我走路,我散会儿步”。这都是给自己营造一个空间,这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方法。


还有一个,是必要的时候你需要制止他,就比如他们打孩子,你需要制止,这是不行的,这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权利。这些都是我们说的设置边界的有效技巧。


你得相信内在体验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说想象会有效呢?一个人的内在体验是很重要的。要想感受到内在体验的美好,你去看一部电影,叫作《天使爱美丽》,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个女孩子拥有非常丰富的内在世界,所以她才能把生活变得那么有趣味。


我们每个人也会有非常丰富的内在世界,但是你注意,这个作者说了一句非常有经验的话,他说:“不成熟的人会害怕别人的内在体验。”在一个不成熟的人面前,他希望你越透明越好,你的喜怒哀乐最好都写在脸上。你最好没有什么思想,按照他的想法,学习、考试、不打游戏、高考考上了,至于你以后幸福不幸福,他想不了那么多。他只希望你考上大学就行了,这就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期待。


甚至有人来向我咨询:“樊老师,能不能教我一个方法,怎么样让我的孩子更听话?”他觉得他的孩子还不够听话,就是希望孩子简单、不要有内在的想法。但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内在的成熟,不是外在的成熟。外在的容貌长大了,长出胡子来了,然后有一份工作、有了孩子有了车,那不叫成熟。内在有了丰富的体验,他有自己的想法,人类历史上大家痛苦的事他也感受过了,他也学会了怎么去面对那些人生的痛苦,生离死别、生老病死这样的事情,这才是真正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所以,你得相信内在体验的重要性。奥斯卡·王尔德讲:“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我没法解决我生活的环境,我可能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里,但是我具备仰望星空的能力,这就是内在体验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呢?你去读《基督山伯爵》,或者你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巴黎圣母院》、读《悲惨世界》,书里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有仰望星空的能力,有着丰富的内在体验。这一点是对抗不成熟的父母最本质的东西。


怎么去找到你的内在体验呢?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如何唤醒你的内在自我。内在自我就是你的内在见证者。什么叫内在见证者?心理学说“我”是什么? “我是我的观察者”。你整天说“我”,什么是“我”?“我是我的观察者”,你得有一个能够跳出来观察自己的那个人,这个才是“我”,所以这个就是你的内部见证者。


那有这个内部见证者的好处是什么呢?作用包括:他可以带你发现需要警惕的情绪。比如你今天有一丝丝不高兴,假如你是一个活得很麻木的人,你就随它过去了,不会反省自己为什么有这份不高兴。但如果你是一个像王阳明那样能够有内省精神、能够洞察自己内在良知的人,你就会把那个念头拎出来看一看:我为什么今天还会生起这样一股私意呢?当你能够观察到自己内心那股私意的时候,你的内在自我才能变得越来越好。所以,这是发现需要警惕的情绪。


然后你要有直觉,有时候人的很多判断来自直觉。有很多心理学的书都能够帮我们证明直觉的存在,但你不要把它夸大到神通。到了神通那个层面,可能就是过度的夸张了。但是一个人做一件事做得时间很长,的确会产生直觉。我亲眼见过警察能够在一群人当中,一眼看出谁是小偷。这就是长期从事一份工作所带来的直觉的能力。


然后是顿悟,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以后,他会突然之间受启发,说是不是有引力存在。顿悟甚至能够指引我们生存。有一次我采访一个探险家,在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山都做过探险。我问他遇到过最危险的事是什么,他说在南极走着走着,冰面就开始裂了,裂开一个大沟,掉下那个大沟就没戏了,因为没有那么长的绳子能把你拽上来。我问他: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说,凭着本能跑呗。他告诉我,人到了那个情境之下,你跟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是凭着本能朝一个方向跑,而往往这个本能是对的。包括他们的团队,他们很多次都是瞎跑,一看冰面突然之间裂开了,开始瞎跑,最后竟然能够跑出来,这就是生存的指引。


所以你内在的感觉越丰富,你在这个世界上对自己的保护可能越充分,因为你是敏感的,而不是麻木的。要唤醒你的内在自我,让你活得有觉知,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survivor(幸存者),从一个家庭中走出来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方法呢?唤醒内在自我的具体方法是留意内在身体的感觉。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越来越麻木,我们忽略自己身体的感受,这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的身体长期处在压力之下,而你没有感受到。等你出现长期的背痛、长期的头痛、长期的脊柱弯曲时,那已经是压力很大的状况了,所以要学会留意内在的身体感觉。


然后,弄清楚这个感受的意义。感受是要提醒你什么?我们的身体不会平白有一个感受,它一定会提醒你一些东西。


接下来,不要评判和批评自己。大家经常给我们反馈的问题是:樊老师,为什么我读完了书以后,我的生活还没有改变?樊老师,为什么我读完了书总是记不住?为什么我读完了书以后对孩子还是那么凶?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对自我的严格批评。你对自我进行这么严厉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你小时候总是被别人批评着长大的,所以才养成这样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导致的结果是,你的学习会变得更困难。


如果你能够对自己稍微好一点,稍微宽松一点,别老去看自己没记住的部分,去关注“今天我用了一招”“我今天学了一个东西”“我记住了”,这样你的进步才会变得越来越快,这是乐观者的好处。所以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总是在进步,这就是区别。


然后,明确自己的需求,畅想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归属。没事干的时候,你想想你的人生到底希望怎么样,你希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跟身边的人分享。有效的培养方式包括正念、冥想、写日记。有写日记的习惯是很好的,记录一下这一天的感受,然后打坐、保持正念。


你想想看,我们有很多烦恼:万一发生那个事怎么办?万一孩子没上到好的中学怎么办?还不了贷款怎么办?请问此时此刻,你摸着这张桌子的时候,这些事发生了没有?没有,这些事没有发生,你就是在这儿摸着这张桌子,说着这些话。这叫作正念。那些烦恼还没有发生,等它发生了再慢慢解决。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能够保持正念的话,人生中没有特别困难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所有的坎都是一个点又一个点慢慢过去的。这就是唤醒你的内在自我。


为什么突然讲到这儿呢?为什么讲着父母的问题,突然变成了要唤醒内在自我呢?因为有一个原则很重要: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人,才能够照顾别人。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内在调养好,不能让自己内在变得丰富、变得充实、变得淡定,不能够和正念保持连接,你照顾不了你的孩子。孩子一点点的躁动,在你这儿都会起极大的波澜,你会很容易被他带着走。


所以好的父母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只要这个人在家,全家人其乐融融,全家人都觉得不躁、不乱,不吵架。因为家里有一个情绪特别稳定的人,无论他遇到什么事,他都会觉得没问题,很好。这时候,孩子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在你这儿得到解决,他会觉得父母是他强大的支撑,他会有安全感。


所以有人说有的孩子好带,有的孩子不好带。凡是好带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事都很少,一点都不忙;凡是不好带的孩子,父母都操碎了心,忙得要死。我看了无数个家庭,从很多个会带孩子和不会带孩子的家庭看出来:凡是鸡飞狗跳的,父母一定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天天在做事,天天在对付孩子,天天希望能够矫正孩子的行为。凡是那些特别“凡尔赛”地说,我不管我们家孩子,但他成绩很好。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好?这种人不是骗人,不是凡尔赛,因为真正会管孩子的家庭,就是不怎么管,你只需要情感足够成熟、足够淡定。


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父母在情感方面的认同,他不需要每天花很多力气去讨好自己的父母,不需要花很多力气去照顾父母狂躁的情绪,他就能够拿出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拿出时间和精力来认真学习,他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才能有理想,才能努力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反过来,如果双方整天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神经状态,父母不知道什么时候炸,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炸,这种状态下没有人能够全心全意学习,报再多辅导班都没用。我原来一直以为,我不给我儿子报辅导班他可能会吃亏,因为班上的同学都在报各种辅导班,我也是怀着“反正就不报,咱们试试看吧”的心态,结果发现很多孩子报了特别多的辅导班,语文班、数学班、英语班,他的成绩照样上不来。


我后来理解了,这些孩子无论是在上辅导班,还是在教室里跟着老师,或者自己写作业的时候,他的心都没有专注在作业上,他是散乱的,因为他的情绪被周围的家长打散了,没法集中。而实际上,中小学学的那些东西有多难呢?没多难,一个孩子只要能够集中精力好好学,肯定能够学得会。


所以拜托各位父母,要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的学习变好。我们整天就喜欢操心,喜欢使劲——使劲改变孩子。我们老想使很大的劲去改变孩子,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就变好了。这想都不要想,他就是个孩子,他是跟随着你的行为进行调整——因为你是那个巨人,他是那个孤独星球上的小孩,他能把巨人怎么样呢?所以,唤醒内在自我,照顾好我们自己。


做好这一切以后,我们开始与自己对话,扫除思想垃圾。什么是思想垃圾?你的父母如果不成熟的话,在跟你互动的前半生里,他们会往你脑子里装很多思想垃圾,比如说“你必须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你要战胜谁谁谁”这种想法。他不跟你强调乐趣、不跟你强调快乐、人际关系,所以这种叫作“强迫性的情绪”,你需要把它分开、剥离掉。


别把思想自由看作道德问题。不成熟的人会把他人的思想自由看作道德问题,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相互尊重的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各自的想法。就是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互相尊重,我们可以在一起生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一个不成熟的人,跟其他人的关系就会是“同而不和”,不会是“和而不同”。


然后是情感控制。如果你被别人进行过度的情感控制,会导致抑郁、焦虑还有担心。这里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就是我们要教会大家学会自我对话。书里边有三种情境,我念一下,我相信你们听了就会有治愈的效果。以后遇到这些被别人情感控制的情境时,你要学会帮助自己。


第一个,“当你因为做得不够多而受到责备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

我没做错任何事。我能倾听,但我不会接受内疚。

我不是坏人,这事不全是我的责任。

她感到失望不是我的错,她的期望实在是太离谱了。

即使他觉得一切都不会再好起来,这件事也会过去。

她想要的超出了我能给予的限度,我永远也做不到那样,也不想那样做。她想要我做的事只会让我感到压力和疲惫。


第二个,“当某人情绪失控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

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不是我的错。

她很不高兴,但我还是好的。地球依然在旋转。

他表现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但这不意味着他是对的。

有人感到难过并不意味着我要让他们来支配我。

她说的话太夸张了。

她想让我相信这件事是世界末日,但它其实并不是。


第三个,“当有人试图控制你、控制你的思想时,你要提醒自己:

我的需求与他的一样合理、同等重要。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平等的。

我的生命不属于她,我可以不同意她的观点。

应该由我来选择忠诚于谁,他没有权利要求我完全忠诚于他。

我的价值不在于他对我的感觉如何。

这只是她的观点,她不能控制我。”


这三种情境中遇到的不成熟的人,未必是父母。不成熟的人可以是任何一种人,比如说班主任、配偶、单位里的领导,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成熟的人。他们就喜欢控制他人,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把所有人都变成模式、变成模块,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别人就跟他一样,听他的指挥,听话、照做,就行了,把别人物化。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论语》很重要?因为孔子所讲的东西都不是把他人物化的东西,孔子希望他人是个人,叫“君子不器”,你不能变成一个“东西”。但是这些不成熟的人,老想让别人相信,你就是个“东西”,干好你的事就行了,不要瞎想。这时候你需要用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学会自我对话,用品味愉悦来填充你大脑中被扫除掉的那部分。


如果你颠覆了过去的很多认知,你会觉得空虚。你过去一直想,我必须得考上一个好大学,等到你突然放弃了这个想法以后,或者你真的考上了大学以后,这种想法没有了。你说长大了以后我要当大官,我父母告诉我当大官才有出息。等你忽然放弃当大官了,你不觉得自己当大官才是最好的,这时候你会迷茫:那我到底干吗呢?我的大脑空白了。因为我人生的追求一直是我父母给我的,一直是我父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现在我放弃这个东西了,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这个空白的部分怎么办?方法就是用品味愉悦来填充它。


什么叫品味愉悦?我们经常会忽略掉身边特别多的美好,只有当我们失去它时,才会觉得那个东西是真意。李斯和他的儿子被拉出去腰斩的时候,李斯跟他的儿子讲,说你想想看咱们当年牵着狗、拉着鹰,出门打猎,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现在不行了,做不到了。当他能够自由地带着孩子出门打猎的时候,如果他不能品味其中的愉悦感,那个愉悦感就消失了。


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发现这些小确幸,发现这些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去体会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阳光、落叶、微风。你能够感受到这些美好,让自己的感情丰富起来,你大脑的脑回路就会变得不一样,会更倾向于放松、愉悦。


我做教育做了这么长的时间,讲了这么多的书以后,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就应该是启发式的,他会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追求,他能够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被教育者控制,这才是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改善一个人的脑回路,让一个人的脑回路变得积极、愉悦、开心,大脑自然会填充进来很多东西。他学知识不是为了满足别人,而是为了纯粹求知的乐趣,这时候你的感受就会变得不同。


做完了这一切之后,我们要开始学会建立一个更健康的自我概念。如果你的父母不成熟,你的自我概念也不会健康,因为他会说你不行、你不对。我们的童年互动塑造了我们的自我概念,你长大了以后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成年人,相信自己不是冒牌货。


有一个词叫“冒牌货效应”,比如说一个人已经是一名教授了,但是他内心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说我是那个幸运的冒牌货,只是因为别人没发现我的水平不高,给了我一个教授的头衔。你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获得了尊重,你可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觉得自己是伪装的。这种伪装的感觉来自于小时候被长期地打击,长期地贬低。


要确立自身的价值。什么是自身的价值呢?我到底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位记得邓晓芒教授讲的吗?我是谁,走着瞧,我要慢慢地走出“我是谁”的方向。但是现在你要坚定地知道我此刻是谁,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我的个性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这些东西构成了“我是谁”的种种要素。


然后你要跳出“戏剧三角”。戏剧三角太重要了,值得将来用一本单独的书讲讲什么叫作戏剧三角。古希腊最原始的悲剧或喜剧,基本都有一个冲突的戏剧三角。三个人,一个是侵犯者,一个是受害者,一个是拯救者。请各位注意,凡是那些喜欢在单位、在班级、在家庭里拉帮结派的人,都是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形成了这三个角色。他会觉得那个人是个坏人,咱们俩团结起来对抗他。有人不自觉地扮演英雄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小可怜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大坏蛋的角色,而这三个角色是相互定义的。


如果你简单地把你们家的关系,定义成了这三种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矛盾永远不可调和,它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大家在演戏,大家在按照那个剧本往下进行。为什么孔子说不能“因人废言”,“因人废言”的典型就是因为你是那个侵犯者,所以你说什么我都不信。你失去了对这个人认知的弹性,忽略了他的多面性,这个人跟你想象中可能是不一样的。


有一部讲种族矛盾的电影,叫《撞车》,曾经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大家可以看一下那个电影,会颠覆你对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你觉得这个人是个坏人,到最后他救了别人,成为了一名英雄;你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最后犯了错,伤害了别人。你要跳出这个戏剧三角,不要把别人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角色,这时候我们才不会用刻板的、僵化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


所以今后,如果你特别瞧不起一个人,或者特别恨一个人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我是不是给他套上了一个角色?是不是把他当作了侵犯者,而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我现在极度渴望找到一个拯救者来帮助我。”这是自己在骗自己。《有限和无限的游戏》里有一句话很有名:“我们应该过传奇化的人生,而不应该过剧本化的人生。”什么是剧本化的人生?就是给别人设定了角色,也给自己设定了角色。所以跳出戏剧三角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然后,拥有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就是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你看,这三条缺哪个都不行:第一个,你说我发现自己挺好的,所以我不努力了,这是一个固定型的人格,你没有成长;第二个,你说我要不断地努力,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很好。你在长期批评自己;第三个,你觉得自己很好,但你不了解自己。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好,没有道理。所以,这是健康的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三个特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这三句话甚至可以经常重复。


《论语》当中,孔夫子曾经称赞过蘧伯玉的特使,说老先生在家干吗呢?老先生说:“欲寡其过而不能也”。这就是典型的我在不断地努力,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虽然我知道我的价值,但是我依然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结合在一起了。


最后,我们讲讲当下的互动改善关系,就是此时此刻听完了这本书,你回去立刻就能做的事是什么。


第一个,把自己看作与他们同样重要的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不因为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重要程度不同。“天不造人上之人,天亦不造人下之人。”我们大家是平等的。


第二个,有意识地保持自我联结,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你可能会犯错,人人都会犯错,但是你不能恨自己,你不能排斥自己,你需要接纳。只有接纳了自己,你才能接纳外在的社会、接纳别人。


然后,成为关系的引路人。还记得我们说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吗?你应该主动地成为关系的引路人,带着大家朝着更好的、更深入的、与情感连接的方向去发展,有点耐心、逐渐改善。别指望说我听完这本书,明天我们全家就变好了,这不可能,要慢慢来、慢慢地发现。


发现、觉知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在家里边发飙,突然之间失控,就是失去了觉知。有觉知的人是不会失控的,如果你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体会着什么,你就不会突然发飙。但是当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莫名其妙一股怒火冲上来,这时你就会发飙。所以慢慢来,先从觉知开始。然后,用不批判的方式进行沟通,可以学一下《非暴力沟通》,很多人喜欢那本书,大家可以去听一下。


然后,接纳过去,展望未来,最后这句话很重要。不要听完了这本书去跟父母吵架,不要说我怎么这么倒霉,这说的全是我,我要去跟我的父母理论,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纳过去,就意味着这事已经发生了,这就是你这一生中最合理的部分,你没法改变。你的父母尽他所能了,在他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这样。他把你养大,最起码他让你健康地活到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对他来讲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为什么情感没法跟你产生联结。


所以你去责怪、去抱怨,都只会让你变得更不成熟。而你要成熟起来,去接纳、去理解、去爱他们,愿意对他们表示感谢,这叫接纳过去。展望未来呢?就是我们一块儿发展、一块儿长大、一块儿成熟。听我们讲书的人,虽然是以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居多,但是我们的听众中也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们七八十岁了还能改变吗?可以,他们可以变得很好。他们可以通过听书——因为他们视力不太好,看书肯定很费劲——他们可以通过听书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和第三代的沟通方式等等,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既然你可以成长,父母也一样可以成长。


最后,这本书列了一个“成年子女的基本权利清单”,这特有意思。你作为一个长大了的孩子,你有哪些基本权利呢?


第一个,叫设置边界的权利。你可以设置自己的边界。


第二个,不受情感胁迫的权利。你可以向我提要求,但你不能威胁我,你威胁我我可以不听。


第三,情绪自主和精神自由的权利。就是我的情绪是自主的,我的精神是自由的,我想想什么样的问题你不能控制我,你不能够告诉我说这样想都是邪恶的。


第四个,选择关系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关系,你愿意跟谁生活,不愿意跟谁生活,这是你的权利。


第五个,清晰沟通的权利。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第六个,自主做出最佳选择的权利。


第七个,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当然,请注意这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改变。我们说你有这个权利,别人应该尊重,你也可以坚持。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你也可以改变,你也同样具备过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第八个,平等与受尊重的权利。


第九个,优先考虑自身健康与幸福的权利。


第十个,关爱与保护自我的权利。


这是一个成年子女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权利,希望我讲的这本书能够安慰到大家,而且能够帮助大家找到一些方法,从曾经受过的伤害中走出来。


为什么读书很重要?你首先得了解,了解了才能感觉得到;感觉得到,有了觉知,才有了改变的可能性。如果你对这种感受完全不了解,不知道,认为是骗人的,那么你永远都在混乱的情绪当中进进出出,可能不断地重复人生一次又一次同样的悲剧,但不会做出任何改变。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希望我们的书可以点亮你的生活,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75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69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75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59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3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6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0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2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6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29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