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史官制度起源于商周,具有一定独立性,例如皇帝不能看本朝历史,皇帝不能干涉史官记录等。但独立性的制度设计在封建皇权的不断强化下,其制衡作用越来越弱,时常发生皇帝甚至权臣干预改史的情况。毛泽东就说过:“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在权力干预修史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改史(疑似)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为人所津津乐道,甚至论及改史,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李世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尝试分析一下。
一、李世民改史事件
李世民改史之事见载于《唐会要》卷六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书。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太宗谓房元龄曰。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对曰。国史善恶必书。恐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不同。今欲看国史。若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亦欲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房元龄遂删略国史。表上。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元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过隐。宜即改削。直书其事。
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上位,得位不正一直是其心病,因此多次索要起居注,想看史官记载,最终房玄龄没有顶住压力,将起居注删略为国史后呈上。李世民看后发现其中对玄武门之变多有讳言,指示说:我之所以这么做,和周公诛管蔡、季友鸠叔牙一样,都是为了社稷安宁,不需要隐晦,就按这个口径写。
考虑到史官一贯使用曲笔的春秋笔法,这么一通记载下来,李世民改史之事可说是坐实了90%,就算没有直接改史,也可以认定其干预史料编纂。
毕竟大领导主动打破潜规则,拿起居注过来看,看后还发表了重要指示,如果你还听不懂弦外之音用行动向领导看齐,那你也就别在官场上混了。
事实上贞观史书中对于玄武门之变的叙述,确实有很多难解之处,例如李建成的能力与功绩、李渊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玄武门之变的谋划等等,或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而最终的记述的结果,是塑造了李世民功高盖世却屡遭猜忌,于生死存亡之际自卫反击的完人形象。
综上来看,李世民改史,至少是干预史书编修一事,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二、历代君王权臣干预改史的记录
那么,李世民是不是首开改史先河之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改史事件。
1.唐朝之前
1.1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改史迹象
说起史官风骨,为人称道的往往是“齐太史简”(崔杼杀齐庄公后,要求史官曲笔,连杀史官兄弟三人都未能成功)和“晋董狐笔”(赵穿杀晋灵公后,史官董狐写“赵盾杀其君”。赵盾返回晋国后要求修改,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最终没有修改)。这两件事中要求改史的都是执政大臣,那么国君是否可以要求改史呢?两例中的史官都是抱着舍生取义的理念顶住了改史压力,那么其他史官面对类似场景是否也会如此坚持呢?实际上,事情正因为难得才会被记录下来,这两个史官的高光时刻,正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可能已发生过多起篡改史料事件,只是因为秦始皇毁六国史书,掩盖了改史的蛛丝马迹。
1.2两晋南北朝改史事件层出不穷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改史只是推测,那么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发生了多起有据可考的改史事件。
汉赵刘聪诛杀史官
据《晋书·刘聪载记》:“聪临上秋阁,诛其特进綦毋达、太中大夫公师彧、尚书王琰、田歆、少府陈休、左卫卜崇、大司农朱诞等,皆群阉所忌也。”侍中卜幹谏聪,有“且陛下直欲诛之耳,不露其罪名,何以示四海”之言。可见这次大狱杀人虽多,却没有公布罪名。今人普遍认为这次大狱与编修国史有关。
汉国初建时,公师彧为史官,被《史通》评价为“良史”,也就是直接记录事情本来面貌的史官。而刘渊的本来面貌,就是以屠各而冒充南匈奴单于嫡裔,以胡族而冒充汉宣帝玄孙。刘聪一怒之下诛杀七位卿大夫,又不宣露罪名,表明刘聪对此事既重视又讳莫如深。
前秦苻坚烧起居注
据《晋书·苻坚载记》:“初,坚母少寡,将军李威有辟阳之宠,史官载之。至是,坚收起居注及著作所录而观之,见其事,惭怒,乃焚其书,大检史官,将加其罪。著作郎赵泉、车敬等已死,乃止。”
苻坚在审查起居注时,发现竟有他母亲苟氏与功臣李威有私情的记录,恼羞成怒,不但烧了书,还给史官群体来了个大检查,说是要治罪。但考虑到写那段起居注的赵泉、车敬已经死了,苻坚才没有过多追究。
北魏国史之狱
《魏书·崔浩传》记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诛(崔)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有司按验浩,取祕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其祕书郎吏已下尽死”,崔氏及其姻族尽被夷灭,凡与崔浩有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几乎全都牵连进去。
如此大案,当时宣布的罪名是什么,史无明文,似乎并没有直接与国史挂钩。然而当时及后来的人对此都很明白,所以魏收在《魏书》里多处说明崔浩获罪与国史编纂有直接关系,交代了修史细节,明确指出这就是一起因修史而造成的大案。很可能是崔浩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披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因此触怒了拓跋焘。
2.唐朝之后
2.1宋代赵光义亲笔削史
宋代最隐晦的一次非常规权力更迭,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之间。因为 “斧声烛影”一事个中大有蹊跷,故而宋太宗对于史书如何书写他的继位合法性就特别敏感 。
在太平兴国三年间修成的 《太祖实录》呈送御览后,太宗非常不满自己在陈桥兵变时连 “跑龙套”的戏份都没有,直接要求史官给自己加戏: “太祖方醉卧传舍中,朕与赵普、李处耘并在左右。”要求重修: “当时之事,史册有所阙,宜令(史官)重加缀集。”
对于太宗明目张胆的篡改历史的要求,史官中亦不乏消极抵抗的: “李至以目疾辞史职,张佖亦以旱事伪邦(南唐),不能通知本朝故实辞。”而宋初文坛祭酒,自况 “出一言不愧于神明”的王禹偁,愤而著留 《建隆遗事》,直接开怼:
太祖神圣文武,旷世无论。自受命之后,功德日新,皆禹偁所闻见,今为史臣多有讳忌而不书;又上近取《实录》入禁中,亲笔削之。禹偁恐岁月寖久,遗落不传,因编次十余事。
更是直言忌惮道出,陈桥兵变时,太宗宅于家中,闻黄袍加身事后, 跃奔马出迎接。
2.2明清以降改史愈演愈烈
明成祖朱棣大规模改史
朱棣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正式登基为帝,为了证明自己造反夺权的合法性,朱棣要求官方大规模地销毁、篡改、隐藏、编写洪武和建文朝的历史。篡改后的历史严重丑化了旧太子朱标和建文帝,甚至疑似篡改朱棣生母身份。近代章炳麟就痛心疾首地说:“史之失官,莫如书明建文事。”明清史专家孟森也说:“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疑。”足见朱棣改史规模之大。
清代改史“如日用饮食之恒事”
清代堪称历朝历代改史频率最高的,《清太祖实录》有过五种不同的版本,《清太祖实录》实录也有三种,将努尔哈赤造反改写成了无隶属关系的平等国家的攻伐。《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将雍正的功劳无限放大,将雍正的兄弟们无限丑化。孟森评价清代改史“如日用饮食之恒事,为亘古所未闻者”,这话可能夸张了些,但清代历史的确不是照实记录,而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本。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中所记述的仅仅是有记可查的几次改史事件,改史者往往会在史料中掩盖其事,所以有记录的改史事件与实际发生的相比,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此外,还有诸如汉武帝削史记、桓温迫孙盛改史、唐文宗索起居注、以及明清以降的大规模篡改历史行为等,或因原始史料最终得以流传、或因参与者知名度和代表性稍逊,没有一一赘述。
总之,改史这一陋习并非起源于唐太宗,而是很可能至晚滥觞于春秋,无论在李世民身前还是身后,改史行为都屡有发生,甚至成为封建王朝的潜规则。
三、李世民改史为何引人关注
既然李世民改史之举并非首创,为什么提到改史,人们往往会想到李世民呢?我想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李世民功业彪炳,黑点相对较少。李世民只手缝合隋末乱世,是少数几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重量级人物。既有平定江山,逐三强、灭七虏的武功,又有虚心纳谏、定三省六部、开贞观之治的文治,是中国历代君王中的佼佼者。其最大黑点无疑就是弑兄囚父的玄武门之变,白墙上的污点更为人所瞩目,由玄武门之变衍生出来的改史事件,也因此被屡屡提及。
反观其他几个改史的人物,其评价多为毁誉参半,黑点数不胜数—刘聪的荒淫无度、苻坚的淝水之败、拓跋焘的残忍嗜杀、宋太宗兵败高粱河、明成祖大杀朝臣、雍正行高压统治……与这些黑点相比,改史事件在以上人物生平中往往不值一提。
今人关注李世民改史,有点像孩子拿回一张99分的试卷,扣掉的1分必定无比醒目。一定程度上反而说明了李世民历史形象的高大。
二是玄武门之变本身自带历史流量。纵观以上改史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帝王们想要掩盖的往往是宫闱秘事或是政变夺权背后的真相。自古以来,封建皇权内部的政变层出不穷,隐忍逆袭的高平陵之变、一塌糊涂的八王之乱、众望所归的神龙政变、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倒行逆施的靖难之役……但可以说其中流量最足的,首推玄武门之变和九王夺嫡。
一个政变要在大众传播中成为顶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知名度高,二是戏剧性强,三是悬疑度足。以此衡量,玄武门之变和九王夺嫡均可称当之无愧。先说知名度,一个开启了贞观之治,一个承接康乾盛世;再看戏剧性,一个在殿前亲手杀兄弑弟,一个在先王临终前爆冷逆袭;最后是悬疑度,一个留下了“爸爸去哪儿”的千古谜团,一个为传位诏书的真伪争论至今。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本身充满了话题性,吸引了大量历史爱好者。在研究求索过程中,由于史料被篡改,事件留下了大量疑点,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得知历史真相,因此将遗憾之情投向了干预改史的始作俑者—李世民。
综上,李世民很可能干预甚至篡改了玄武门事变相关史料。但其行为既非首开先河,手段亦非登峰造极。之所以一直为人所热议,一是因为李世民自身的完人形象,二是因为玄武门之变的顶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