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简书上看到一位老师的文章。她写到自己随身都会带一个小本,每天随时随地记录对生活的反思感悟或是搜集写作的灵感素材。这个习惯已持续了好多年。
据她写到,去年一年单单手写字就超过20W(不包括每天日更发表的文字),这还只是个保守数字。
她的学生在年底时见到她的笔记本无不感到惊讶。这哪里是笔记本?分明就是一本手写的书啊,而书的名字就叫某某自传。
接连看了她写的两三篇关于写作的文章,看完了感触颇多,甚至有些意犹未尽。虽说可算做干货文,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普通的干货文看起来难免会有些生硬。她的文章行云流水,文字温润柔和,让人如沐春风。
印象最深的是她写到有一次在动车上不小心丢失了那个随身携带的本子,心痛到掉眼泪,没想到竟有陌生人找到联系方式又把本子寄还给她。
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字能让一个陌生人有此举动呢?如果只是普通的文字,我想那人捡到后早该扔了。该是多用心在做一件事啊,以至让一个陌生人都感受到了它的分量!
她从来不会为缺乏写作素材而感到忧心。灵感不会每时每刻都来光顾我们,它总像个顽皮的孩子在你猝不及防时突然出现,逗弄你一番,倘若你不及时记下,把它抓住。它就会立刻从你眼前消失,好像它从未出现过。
她总能随时随地抓住前来光顾的灵感小精灵。有时也许只是只言片语,有时也会是长篇大段。那个小本子就是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素材库。她只恨自己时间太少,来不及把素材库里的资料全部整理成文。
想来这种收集素材的方法,我早已听过多次,只一直未行动起来。她的文字似乎给了我某种召唤,我也想想像她那样,把写作,随时收集灵感,记录生活等等都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记得她说如果想要长期把这一习惯维持下去,请一定买一个自己喜欢的,上档次的,厚一点的笔记本。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如果本子太薄,如何装下我们那么多的想法?
今天我就送了自己一份礼物——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之所以说“送”,是希望给它加点仪式感。有了仪式感,自然会更加重视。
其实我对那些精美的笔记本也有些特殊的感情。自己曾经买过好多漂亮的笔记本,有带密码的,有带一把小锁的,还有各种风格样式奇特的。
不过很遗憾迄今为止我从未真正用完过一本。偶尔是因本子太过精致,而我的字迹不太美观,我怕破坏了本子的整体美感,因而不敢动笔。
这个想法似乎有些奇怪,本子本就是用来写字的,可我却担心因自己字迹丑陋而不敢下笔,只留它把玩观赏。
还有时写了一半的笔记本,我会忍痛扔掉。记得那时年纪小,总爱写些负面情绪的文字,恨不得把别人的不好通通写下来。之后再看时便觉得对不起那么好的本子。美好的东西就该配上美好的文字,至少我是这么希望的。
记得自己高三那年,一个下雨天。我在本子上发完了牢骚,糟糕的情绪似乎平复了不少。看看窗外的雨,又看看自己笔下的文字,最后以一种抛却烦恼的心态冒着雨冲出教室把本子扔进了垃圾池,那一刻我心痛又欣慰。
不仅自己喜欢买,还喜欢给朋友送。已经送出过好多本漂亮的笔记本。
礼物还未到时,朋友便来问:“你送了我什么?”
通常我会让她们猜,可她们猜来猜去总也猜不着。我会这样提示她们:只看着就很欢喜,心里感觉暖暖的。即便用完了也可以保留很久。如果你愿意,用完以后可以回寄给我。
可她们还是猜不到,每到这时心里就会有些失落。不过我知道不能怪她们,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不同。我不能因她们跟我的感受不同而责怪她们,同样我也不能把我对本子的这种特殊感情强加给她们。
送出去那么多本,我不知道她们是否用过,或者是否和我一样因本子本身太过精美,而不舍得下笔,担心粗劣的字迹或拙劣的文笔配不上本子的美好。
事实上,我强调的那句:如果你愿意,用完以后可以回寄给我。这也不过是希望我不在你的身边也能分享你的生活罢了。
今天我给自己选本子也是选了好久。不能太难看,否则会对它产生厌倦从而放弃使用它。同时也不能太过精致,担心自己会再度生出之前的想法。所以今天为自己选了一个相对比较简约的笔记本。
希望它能让我一直坚持写下去,就像那位老师一样。也许她未曾想过她的一篇文章真的能带给人这么大的影响,但我还是要在心里谢谢她。
以往我听到的有关类似整理素材的方法,都是借以手机电脑等工具。不否认手机电脑的确很方便,我之前也有尝试过,但都坚持没两天,皆以失败告终。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只是在听从别人的意见机械地去做那件事,从心理上来说对它并没有认同感,因此坚持不下去。
可那位老师她却是用手一笔一划的把文字落到纸上,我始终相信纸上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她让我感动,让我想起了自己对笔记本那种不可言说的情愫,让我心里有了认同感。我想通过这种方法,我会坚持下去的。
毕竟她让我知道了那个神奇的本子后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也幻想着有天一个陌生人会把我无意丢失的文字送还给我。不过我想如果真的发生类似的事,遗失了如此珍贵的东西,我应该也会心痛至死吧!
期待快递小哥快快把我的本子送来。希望他能温柔一些,莫要让它折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