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年幼时,因为我们的心灵经常不能得到满足与安慰,使得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作出不负责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这个小孩最大的特征就是恐惧,日常生活中,恐惧幻化成愤怒、悲伤、嫉妒、自卑、自责、退缩等不同的负面情绪,让我们眼花缭乱,而不知道其实是一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被触动了。
这个孩子敏感而纤细,多面而热情,但是由于从小受到了伤害,他的正面特质被压抑了,转而被生存的恐惧所替代。
一个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到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人,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就像我们安抚、疼惜自己孩子一样的,可以去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获得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的乐趣和希望。
这个疗愈的过程,就要先从认出自己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开始。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看了2个多月,心中有很多的激荡和恍然大悟,除了很多实用的理论,我一再被作者精确又慈悲敏感的语言所折服,一次次陷于自知的怜悯和清醒中。第一篇训练笔记,以拆书法与同学们分享内在小孩在想得到时所采取的策略。
我们总在寻找一个完美情人,满足我们各种各样的现实需要和浪漫幻想,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小孩自出生起就渴求而未得的:生存的安全感和无条件被接纳。所以《河东狮吼》里那段话经典,被很多女生拿来做签名和宣言:
从现在开始,你只许对我一个人好;
要宠我,不能骗我;
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是真心。
不许骗我、骂我,要关心我;
别人欺负我时,你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
我开心时,你要陪我开心;
我不开心时,你要哄我开心;
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
梦里你也要见到我;在你心里只有我……
然而现实,总有各种各样的争吵和矛盾,而这些,就是我们内在小孩在索取他缺少的东西。期待没被满足时,立马启动可能让我们得到满足的策略,这些策略一般可分为7种:要求和指责(锤子)、操控(钩子)、罪恶感(生命轻羽难以承受之重)、报复(刀子)、矫正(螺丝起子)、视而不见(眼罩)、放弃(倒置的乞钵)。我自己常用的策略包括:要求和指责(锤子)、矫正(螺丝起子),拆解如下:
R(阅读原文):一、我们受惊吓的内在小孩会致力于他或她所想要的,而且相当固执。这种坚持隐藏在种种策略的背后。策略,就是争取想要事物的方法。我们已经看到,内在小孩?心中有种种期待,当中有很多是无意识的。当其中某个期待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当下可以选择:选择去感受得不到的痛苦;或者一如往常,立刻无意识地操作策略。如果感受到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恐惧或痛苦,那就表示并未使用策略。使用策略则可以避免感觉恐惧或痛苦。
二、要求和指责(锤子)
“把它给我!我不想再听你的借口了,你从来不为我着想,留在我身边。如果你根本不想花时间,那又何必谈感情。我要你全部一切为我,现在就要!”这是一个苛求的小孩。当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候,变得又生气又严苛。锤子任性的能量这么说着:“我值得得到?,而且我现在就要,不管你有什么需求或借口。”
在孩童时,我们会乱发脾气,而长大成人后,我们变得具有攻击性和暴力。锤子的能量是侵犯性的。我们运用这个策略去制伏别人、威吓别人,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个策略相当非理性,是鲁莽冲动的反弹行为。锤子背后的动能超级强烈,因为充满了暴怒的小孩被遗弃、被忽视、被暴力相向、被贬损以及被羞辱等负面能量。
而且它携带的信念是:这是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的唯一途径。指责是这个策略的另一个面向,在指责背后有个要求,就是对方要改变。指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自己感觉良好。?为不必去感受那得不到的痛苦,也不必为自己处在这种困境而负责。相反地,可以把责任推到另一个人身上。
三、矫正(螺丝起子)
“如果你当初听我的就好了!”“我实在没什么要求,你只要……就好了!”“何不试试……”就这样没完没了。这是想要矫正别人的一种策略。我作为一位深具洞见与觉察的优秀治疗师,常自认为知道什么对别人是最好的,尤其是对阿曼娜。当我们确定某事对别人绝对是好事时,要约束自己不去告诉那个人还挺困难的。然而,我们的动机却又不全然是纯粹利他的。在这个好意的背后,是想去改变别人的一股欲望。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觉得和人比较有关系,比较像是多年熟稔的友伴,不分彼此,甚至亲密关系都会变得比较深刻。很不巧地,对方不一定接受我们的好心建议,特别是当他或她敏感地感受到我们还别有所图时。
要包容自己所有的挫折、抑制期望,忍住不发表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还真得好好克制一番。不过很重要的是知道那是策略。然而,如果觉得是受邀而提出意见,或别人允许我们给他建议,就另当别论了。那时再给意见,就会很感人,充满爱的氛围。由于我对于阿曼娜的看法一向佩服,所以我常请她分享她的想法。而我也一直在学习像她一样(虽然有些困难)。
I: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避免感受“求而不得的痛苦”,使用“要求和指责、矫正别人”,来强迫、诱导别人改变以便满足自己期望。
A1:“我不管,我就要,如果你爱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我就是要无条件的,不是被权衡后的选择”这是我常会跟老公以及他还是男朋友时说的话,不听解释、不听分析,就是要满足我,老公说我任性,事事要顺着我的心意,以前我也这么认为,现在则明白这是我的内在小孩在“求安慰”:我不要被选择,我就要你要我。被抛弃被忽视被贬损的感受太恐怖了,我才不要去感受!所以我就逼迫你。
管住自己的嘴不说,是件不容易的事,往往忍了很久,心中万马奔腾,最后还是忍不住上前“那个,这样好像不太妥吧”或者很义愤的“我早就说过!你就是不肯听,现在好了吧”满嘴的凛然大义且又“我好无辜”。
A2:看清了自己那些行为模式后面的动机,运用“评判者思维”向“学习者思维”的转换道那样,接纳自己当前的情绪和动机,向自己提问,让内在小孩得到平静和安抚,获取当时真正想要的结果,以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去表达,尽可能满足内在小孩的期望。
内在小孩的看见和认可是长远、反复又困难的事情,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回失落的能量,寻到真正的平静和幸福,就要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会走不快,但走下去,总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