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为母亲奔丧讲到为父亲奔丧,在湖南办团练,组建湘军,然后带湘军出湖南,收复武昌,顺长江而下征战江西。
唐浩明没有遵循一般人物传记的时间顺序,而是直接把曾国藩放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舞台上,把早年科举之路和在京城做官的经历穿插叙述,在情节上更有吸引力。
这段经历是曾国藩人生中最坎坷最艰难的一段:
一,官场排挤。
因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成为湖南官场众矢之的,辛辛苦苦拉起来的湘勇受到长沙绿营军的排挤,多次爆发正面冲突,自己本人的大本营还被绿营士卒给毁掉了。不得已把部队拉到衡阳,远离官场是非。
二,书生带兵,赶鸭子上架。
曾国藩是科举出身,在京城做了十年京官,顶多也就读过几本兵法,连骑马都费劲,本来立志成为治世能臣,圣贤君子,一代理学大师,谁想遇上乱世,回家奔丧期间临危受命。
而且他也没有历史上儒将们的天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采,后来战场实践证明他是逢战必输,凡是亲自带兵打仗战况都很惨,首次出征就把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水师折损了一半,还两次被逼的跳河。
但是他有三样人所不及之处:
(一)意志坚定或者说是认死理。
凡是认定的事情,谁都改变不了。
写日记坚持了一生,每日一言一行甚至每一个念头,反省是否符合圣人之道,有违背之处都要记录下来。
在衡阳练兵期间,太平军已经一路横扫湖北,进军到安徽和江西,威胁到朝廷的安全,八旗和绿营一战即溃,咸丰帝几道诏书急令他增援,他都以军备未齐全为由拖延,一直等到预订的大炮全部装上战船才开拔北上。
(二)会识人用人。
这一点很像三国时的孙权,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擅长打仗,独具慧眼选拔了很多有军事天分的将领,诸如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鲍超,弟弟曾国荃和曾国华等人,大多数都是跟他一样的读书人,日后都成为叱咤风云的猛将和地方督抚。
(三)善于治军,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不出奇不取巧,打硬仗打苦战,每到一处必定深沟高垒扎好营寨,反客为主,可攻可守。
尤其在打安庆和围南京体现得淋漓尽致,军队开到城下就长住不走了,不急于攻城,先在城外挖战壕建起一座坚固的堡垒。兵法云,十则围之,湘军就敢以弱势兵力围城,打持久战,逐步切断太平军外援,活活把对方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