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做流星,不做蜡烛,才是古龙的价值观。
而世上之事,求仁得仁,才是古龙的人生观。
私以为,这才是古龙心中的江湖,非大义,非私情,在乎人心。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曾经也以为指的是情仇难却、恩怨无尽的名利生活,如今想来,江湖也有可能是命运的代名词
金庸笔下的人物,哪怕是四五十岁的人,都带有一丝童真,喜欢占女孩子便宜,男人之间像孩子一样互损。
而古龙则不然,台湾受日本电影影响较大,所以古龙的小说其实是日本浪人小说的变体,他写醉侠,豪放女,有强烈的浪人特征。
所以八十年代,街头暴力兴盛的北京“顽主”时期,人们多推崇古龙的小说,因为都是街头人物,也难怪王朔写文章批评金庸了。
呈现出来的不是标准上的善恶,而是道德上的困境。
三少爷的剑,燕十三注定要死,谢晓峰要面对慕容秋荻的死,竹叶青被心爱之人杀死,这是一出大悲剧,源于人的局限性。
浪子谢晓峰,不会属于任何女人。
所以,当作者试图把叙事主线之一放在谢晓峰和慕容秋荻的爱恨纠葛里,就错了;把结局改成谢晓峰带娃娃远走高飞,又错了。
从始到终,这都是三少爷和燕十三,或者三少爷与自我和解。
剑,就是他的价值和命运所在。
他救谢晓峰是为了与他论剑,为“武”;
他死于自己剑下,是因为这剑招无法控制,还有那一点对生命的怜悯,是“侠”。
剑客的骄傲是死于对手剑下而不是病榻
说小一点,这是一个男人与自我的和解,说大一点,是人生终极命题的拷问。
也就是说,与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在这个故事里,古龙从不关心,天尊是否一统江湖,是正义战胜邪恶还是邪恶战胜正义,他关心的只是个人命运的延展,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人活于世,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孤灯提剑,风雪夜战。唤醒心中沉寂多年,曾经年少时真切而热血的武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