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道出了多少家长共同的烦恼与无奈!无数次,我们明明是在讲道理,可他们偏偏不领情、不理会、搞叛逆、耍任性。事实上,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是一种沟通的技巧,同样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
吴老师教育专栏 | EPISODE.02:父母要如何跟孩子说话
聪明但是总坐不住的小E,把一首速度是行板Andante的曲子,以超快的速度,像溜滑梯那样,一下子溜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还来个夸张的把双臂张开的表情,满脸得意,似乎非常的享受速度感。但坐在一旁的妈妈,已经无法忍受了,立刻泼冷水教训:“你在搞什么啊?老师都讲了多少遍,要慢,要慢,你怎么就不听呢?真气死我了。”
小R的一首曲子,不过是一页,音符也不难,但练习了快一个月还没通过,原因是因为不愿意数拍所以拍子老是拖慢,而且升记号和降记号也总是忘了弹。爸爸上课时,特别是老师在指正错误的时候,会为小R辩解:“我的孩子每天都练习,而且很认真,也不知道怎么了?他在学校的学习也很好,从来没有问题。”
安静的小A,除了说话很小声,而且胆子也小,也许因为性格如此,所以弹琴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触键也特别的轻,好像怕碰坏钢琴一样。妈妈说:“没办法,她就是像她爸,没有担当,东怕西怕的,我在家都骂了多少回也没用。”
以上三个孩子是我多年教学中碰过的案例,而且像这样的对话的父母也不是少数。也许,我们都不觉得这样的对话并没有什么不对,但静下心想一想:这些话真的能帮忙孩子解决问题吗?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可以接触更多的外面世界,很多的教育产品也都是放在了3C电子产品上,他们更多是透过冷冰冰的3C去开拓视野。而外面的世界是没有经过筛选的,所有好坏都全泼了进来,生活中应该是最亲近和最信赖的父母如果没有把亲子关系处理好,很可能就不知不觉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会开始隐藏他们的秘密,父母以为说得苦口婆心,孩子当耳边风。父母强行压制,孩子反叛日益增强,随之更多问题发生,冲突不断,父母有再好的策略都没用。
由于钢琴课是一对一,而且也不像学校那样是必选课,因此孩子上课的情况多半能显现父母的理念和如何教育孩子的心态。也正是因为这样真实呈现,让作为旁观者的我可以从孩子4、5岁启蒙阶段开始,一路看着成长到进入大学。
1. “你关心的并不是我想要的“
像第一个孩子小E的例子,他的问题就是属于:“你关心的并不是我想要的“。 小E活泼好动,他不耐烦去弹慢的曲子,因为跟他的心跳有冲突,只有在快速的曲子里,他才能找到快乐。所以,如果妈妈这时候能先为他拍手鼓掌,说些鼓励的话,比如:“哇!弹这么快,真棒!”,接着再说一些建议:“但你这样会不会累?妈妈听了,心脏跳的好快啊,可不可以给妈妈弹一次慢一点的?让我的心脏稍微也休息一下?”与孩子讨论如何达成互相尊重的地位,无需粗暴,也许可以避免后面产生的抵触。
2. 父母成了孩子的“直升机“
第二个孩子小R,属于粗心大意型,也不太有自我荣誉的概念。这样的孩子通常是因为父母当“直升机“的情况出现太多次了。一旦孩子有错,每次父母都会为他们出面解释,其实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的出面而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他们可能更缺乏信心,将来宁愿躲在父母身后,因为父母都可以为他们把问题解决。如何让他们自己解决?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开始可以从跟他们讨论问题是什么,比如,为什么这首曲子弹了一个月还没通过?是有错?哪里错?或是没用错但老师要求弹奏带有音乐性?先搞清楚问题所在,然后制定解决的办法。如果有错,该怎么改?是不是用笔圈出来?或者在犯错的地方多弹几遍?这些讨论有助于孩子的思考,能每次做功课的时候像这样的思考再弹,相信回课的效率会好很多。
3. 父母地位崩塌于相互指责
像第三个孩子小A的情况的孩子其实也不少。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生下来就已经定了,虽然长大了可能会改,但在幼儿学习时期还是建议先依着孩子的本性去引导比较好。害羞胆小的孩子比较喜欢有人带领,比如模仿。也许从讲话开始,模仿狮子大声说话,弹琴方面也可以模仿大象走路,一步一步都很沉重。等孩子习惯了,再慢慢增加力度。同时还要注意,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批评或指责对方,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地位都是最高的,将来很多路都需要父母的智慧来引导,如果破坏了孩子心中本来有的父母崇高地位,将来就得不到他们的信任。
表扬和责骂都不是万灵丹,父母有时候无心的对话很可能也会造成孩子心里的阴影。美国前总统奥巴玛的夫人蜜雪儿在她的传记里写到,她小时候也学琴,她的老师是她的老姑妈,就住在楼下。虽是亲人,可是老姑妈一点也不含糊,要求严厉。蜜雪儿也是天生逆反的孩子,每次上课都跟姑妈吵架,下了课回到楼上,妈妈总是会准备一些点心,拉着她在厨房的饭桌旁坐下来,关切的问上课的情况。蜜雪儿总是一边吃着点心,一边抱怨老姑妈如何又如何的严格要求和不和蔼可亲。妈妈微笑静静的听着抱怨,等蜜雪儿发泄完了,点心也吃完了,只轻轻的说了一声:“你辛苦了,现在休息够了,可以去练琴了吗?“。蜜雪儿后来回想,其实当时的她只是想找个人发泄一下,安慰几句也就过去了。妈妈懂得她的心理,除了陪伴聆听外,每次还为她准备了好吃的点心,让她下了课可以放松,所以钢琴课才可以一直的持续到她长大。
父母要怎样跟孩子说话?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雷达,希望所有的父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策略。
吴老师教育专栏 | EPISODE.02
作者:👩🏻🏫吴菀夷 Finger指教音乐中心钢琴教学总监
文章内容独家原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