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孔子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
孔子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学而篇》第一章里,孔子就提到了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的眼里,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何乐而不为呢!《雍也篇》也讲述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告诉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乐,享受学习。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更容易实现,因为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自由和选择权来选择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孔子对学习怀有谦卑之心,要获得知识,就要学习,要学习好,首先得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学了,也不会巩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习本来是一件值得被尊重的事情,面对学习应当庄重而严肃,这便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只有你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你才有可能虚心地从老师或者是他人那里学到你缺少的东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贤良作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不贤作为对照,不断剔除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修养和知识丰富起来。当然贤良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的。但至少让我们明白所学习的东西用在哪些地方是好的,用在哪些地方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方法,没有方法的学习是没有灵魂的,但方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才叫学习。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别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孔子注重学以致用,才有了后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以乐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以完成知识的内化。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需要开动脑筋,这样才能更好得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因此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一个积极乐观上进的人。
他虽出身于没落贵族,自幼家境就贫困,与寡母相依为命,但是他从不自甘沉沦,儿时他玩耍嬉戏的方式,就与其他的孩子不同,常常把祭祀用的俎zu、豆等礼器按序陈列,然后学着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慢慢得长大成人后,便以知礼而闻名于世。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所欲不逾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就能立下学习的志向,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在十五岁时所学十分广泛,凡是他能接触到的,都有兴趣去学,而且学无常师,常常向人请教。不仅掌握出纳(“委吏”)、畜牧(“乘田”)等知识和技能,还深入学习和掌握了六艺、诗书和三代文物。
孔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由于他的博学多能,使他在面对从国君、权臣到隐者,以及性格不同的弟子时,都能从容应对。他“三十而立”,确立了人生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他一生致力的仁义之道,孔子重视人的多才多艺,以“君子不器”教人,认为作为君子,才能越多越好。他天生兴趣广泛,对世间一切充满好奇,而且通过长期不懈、不倦的努力学习,加上“每事问”的好学精神,掌握了不少才艺。他曾自谦说自己少时鄙贱,所以会做很多事,子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同时代的人也曾感慨他为何有那么多的能耐。孔子精通六艺中“书”、“数”乃“委吏”必备的素养,年轻时曾靠它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