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土葬耗时长、礼仪混乱、只知道吃喝,但百年后认祖归宗,我仍然会首选土葬。
^_^ 欢迎大家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谢谢您的关注!^_^
-01- 引子
除了个别偏远地区,我国基本都实行了火葬,并且精简了殡葬的流程,2、3天就可以完事儿。
在北京甚至还有海葬,是每年的清明和阴历七月十五(鬼节),政府组织有意海葬的家庭将骨灰撒在公海,这么做的好处有:(1)特别省地儿,海葬的几百人共用一个墓碑;(2)全部免费。
但,我所在的县城仍然实行土葬,祭奠5天到几个月不等,因为要选择吉日下葬。
虽然我很诟病这种繁琐的流程,但以为目前的感情,我仍然希望落叶归根,葬于祖坟,并且首选土葬。
-02- 国人对死忘的态度
国人多忌讳死,二叔的一位好友,今年逢九,怕犯忌讳,只是托人送来了礼钱,至始至终没有露面。
我不忌讳它,但敬重法律和规则,平日里多加些小些,过马路不要着急、开车时不要随意并线,起大风时不要久在外面停留……如此而已。
对于死的避讳,国人有很多繁琐的礼节。比如用红布条来装饰汽车,不得在家里穿孝服,孙辈要穿红布条孝服,什么时候要干什么事都有古老的一套流程……如此种种,各种礼仪烦不胜烦。
且不去追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繁琐的礼仪,只要看看我国最为重要的四个节日: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除了中秋其它三个都和祭祀有关,可见我国自古以来都很看重对先人的祭奠。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是看重死亡,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提到“未知生,焉知死?”道出了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活人的事情还没弄清楚,哪有时间研究死人的事情。
我们看重的是宗族的传承,祭祀是把整个社会串联起来的纽带,是社会能够团结稳固的重要因素,正所谓认祖归宗。
但,现在的祭奠行为已大为变味,即便是作为社会联系的纽带,我们还有必要傻乎乎的尊重这些变了味儿的风俗吗?
-03- 吐槽1:时间太长
很多人认为,火葬和土葬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占地的问题,其实有一个隐形的问题,很多人是没有想到的,就是前者只需两三天就能解决问题;后者却要持续至少5天,具体几天要请阴阳师来看日子。
这次回去,听一个远方亲戚说到她姥爷去年去世时放了72天才入土。
72天!
各位朋友,你能想象吗!
据说,这还不是最长的!!
不过,我能想到您最大的疑问是“那不臭了吗?”
这点小问题还能难倒国人,棺内设冷冻管,外设压缩机,一切问题都解决。
时间=金钱=亲人渐渐消磨的耐心,最后等于一场闹剧!
-04- 吐槽2:礼仪混乱,不懂装懂
很多传统文化势必被抛弃,最后消失。
知道流程的人越来越少,即便知道了流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连这么做的意思都没搞懂,只知盲从的模仿老一辈。
给大家举个例子,您便一目了然。
在抬棺前孝子贤孙们要轮流磕头,实行三跪九拜大礼,16个孝子贤孙依据某种礼节依次站在中间领着其他人一起磕头,末了还要左右各来一个以示对宾朋的谢意,这样领头的就应该磕11个头,其他人磕9个头。结果大家都不明白,一顿胡来,光这一个仪式,我们就磕了16×11=176个头,每个人多磕2×10=20个头。
这是我事后才明白过来的,因此对那个掌管礼仪的阴阳师也是不懈的恨,当然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事,所有的流程,如果细致琢磨,他都是漏洞百出,我曾问他:“你们这个行业有没有成文的书籍?”,他说:“有很多…….”。
只可惜,我看他从来都不读!最高明的本领就是“白事业一条龙服务”,仅三米多高的花圈就20来个,赚足了钱!
-05- 吐槽3:只知道吃喝,祭奠和婚礼有啥区别!
很早之前,“白事业”的饭食是极其简单的,酒水更是不允许有的。
这当然是条不成文的规定,主家处于悲痛之中,自然应该拒绝吆五喝六、饮酒作乐了!
但,现在是最少开席4天——封棺、入葬前三天,并且酒席等同于婚礼的宴席,烟酒都是不能少的,只是有人怕犯忌讳,平日里只有6桌,最后一天在饭店,是9桌。
吃吃喝喝,吹牛逼,相互劝酒,家人还得陪着敬酒,甚至还有人喝醉!
这和婚礼有什么区别,就差请司仪了!
祭奠虽然是生者想象出来的,但它作为一种程序化的东西千百年来固定了下来,对于我们这些本来就没有仪式感的人来说本来是一种很庄重的日子,可惜现在变味儿太多了。
不过就个人感情来说,我死后仍然会选择土葬,但一定要和家人提前说好:要缩减祭奠的时间,要请个明白的阴阳师,想热闹就离我棺材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