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个人志趣和所学专业的缘故,我很早关注教师这个行业。然而看得越真切,就越痛心。五味杂陈的,很多时候已经分不清某某问题到底应该归咎于所谓的教育体制还是教师队伍自己,甚至是不是说咱们的学生不行,不好管,素质差?举凡种种,外面的人看不清(或无暇顾及),里面的人更是看不见,就这么吃力地蹒跚着。
研究生刚开学时,导师们都谆谆教导我们,要树立“学术理想”,要尽量考博,有同学发愿硕士毕业后去当中小学教师,那不是屈才了吗?研究生学的东西不都浪费了吗?可是另一面却是,即便是普通县城的一中二中这些重点中学,他们的教师招聘也开始倾向要硕士了。以上海为例,除了宝山金山崇明这些较偏远的地区,其他的多数中学招聘教师几乎都已经把门槛设在“硕士”档了,注意,是“门槛”,不是“倾向”。一些北京上海的国家级名中学,甚至招聘博士。这还不算,其他的根据中学的水准,还会有985、211或师范类非师范类的限制。
研究生这么多年学的艰深的理论和刻苦打磨论文时积累的学术基础,在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阶段是否真能物尽其用,这个且先不去说。实际上大多数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毕业后之所以选择从事教师行业,很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笃定的抱有热忱志向的职业选择,而更多的是规避就业风险,多番权衡下做的“保底”投注。寒暑带薪休假,工作体面不累,即便工资并不高,也挡不住这几年大潮一样涌向教师行业的毕业生。于是乎,水涨船高,中学自然要提高准入门槛了。大学生在今天已不是新鲜事,大学鱼龙混杂,大学生也鱼龙混杂,搞得招聘单位无从抉择,也只好搬出985、211的门槛来限制限制拥堵的就业大潮,毕竟这是唯一省时省力又具有某种程度上“科学性”的淘汰机制,在筛选简历时尤其有效率上的优势。
可编制并不好进,导致进去中学的学生又有很多合同工——等编制。唯愿端稳了这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再谋他事吧!当就业大军们把教师这个传道授业的很需要点职业理想才能做好的职业当成一个鸵鸟心态支撑下为稻粱谋的温柔之乡,这是个时代的悲哀。诚然,你也能轻易举出一大堆类似的例子:公务员,事业单位,甚至考研考博,也都难保不是在惧怕就业,然而这不能成为忽略这个问题的理由,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时代或者说是一段时期的悲哀,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困境。
输入了大批“能量”,然而整个教师队伍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脱胎换骨。因为太多的教师并没有作为一个教师的理想依托。辱骂,体罚,威胁,猥亵,败坏,扭曲……丑态百出。不能体察学生心绪,也不愿意如此费心。当然这也是少数,更多的老师们教学能力平平,教学技巧平平,教育学心理学不通,他们乐于做一个“教书匠”,用最古井无波最不招眼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走完其教学生涯。没有创新,千篇一律,一个教师矣,他影响的是千千万万的学生!
凡此种种,方行其道,实不忍之!
教师是个艺术性和富有灵性的行业,他要塑造的是活生生的人,灵动飘逸的人。如果老师本身便是一潭死水,一段朽木,何来的桃李?更哪来的满天下?如果有,那也是一群幻想家的脑神经使然——就像五十多年前那“亩产万斤”的豪言壮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