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他们,并向他们征收赋税。我哀怜他们不能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我想让他们不采用服药物也不用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既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里外,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编成一部《针经》。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岐伯答道:让我把所知道的按次序来谈吧,这样才有条理,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分别说说其中的道理。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仅知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生则能依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针刺的奥妙,在于如何运用针刺的快慢手法,低劣的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穴,孔穴里蕴含的玄机,是极精密微妙的。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的,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就如扣在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所以必须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之机,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正确时间。庸医对此昏昧无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它的奥妙。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正气去者叫作逆,正气来复叫作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秘,针刺之道也就尽在其中。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今天学习了针刺之道。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