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棉棉的女人,表演了失踪后又回来了
一一一寻找棉棉
张小笨
棉棉被称作当代中国新生代作家。1970年出生于上海。17岁至25岁之间生活极其动荡,像个流浪狗一样去过很多城市,做过各种短暂职业。可能是因为太作也可能是别的原因搞垮了自己,于是1995年回上海养病,那时的棉棉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尽显“市中心人类″的优越与颓废。1997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个人小说集《啦啦啦》 。代表作长篇小说《糖》 在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美国、西班牙、巴西、葡萄牙、希腊等十几个国家出版。2002年成为摩登天空签约作家。其小说能集中反映社会时代问题,整个意境灰暗却富有激情。
棉棉自己说,除了面试应聘以外,我从来没有写过简历,我是一个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的人,所以这种写简历的机会对我来说是少之又少。在一次采访中棉棉直白地说,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对我的生活影响较深的几件事吧,套句俗话就是: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嘁,听着就这么别扭!
棉棉说她在小学四年级时就读了人生第一部大部头的书-- 《安娜卡列尼那》 。她说,说实话,我没看懂,而且不明白安娜最后为什么要去死。这本书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安娜是个坏女人。但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看了一本当时的禁书,是手抄本,名叫《曼娜回忆录》,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我记得我看那本书的时候非常紧张,心跳得很快,手脚冰凉,而且手心里都是汗,也不知道是兴奋的,还是吓的。
那年我还看了《红楼梦》 。
在初中时她的两位老师分别向她推荐两本书,15岁的她第一次面临选择。 政治老师向我推荐马克思的《资本论》 ,美术老师向我推荐弗洛依德的心理著作,包括《梦的解析》 、《爱情心理学》和《少女杜拉的烦恼》,当时统称为"性学三篇",还属于内部参考读物。
通过分别研读它们的第一、二、三页后,我选择了后者。那位美术老师从此也成她了指引者和领路人,毕竟就是给给棉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巜糖》写序的张进,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棉棉永远的良师益友。
张进因为看过棉棉写给男同学的“情书”而认为她有写作的才华,于是极力主张她报考中戏的戏剧文学系,其实当时的棉棉心里没底,后来甚至没读过大学。
高中毕业之后是棉棉一生中光阴最为虚渡的一个时期,但它却给她了更加丰富的经历和感受,这期间她为自己设计并实施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案,但基本上都失败了,有的即使成功了,也让她感到非常地没意义,应该是因为太作,但好在只是表面上的,但也让她在 感情生活上受到了一次严重的伤害,彻底告别了少女般的纯情时代(但并不是性意义上的)。 好在这期间棉棉一直没有放弃阅读,读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我想,这是她没有彻底堕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1996年7月,她和张进及他的一些学生、朋友一起去障石岩。这十几天的生活使她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当然这离不开平时量的积累。那时的棉棉已经开始写小说了,但从那次以后,棉棉的生活和写作就进入了一种自觉的状态,虽然以后还有不少次的波动与反复,但已经从一种蒙昧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
棉棉说如果我能继续这样写作,如果我能继续做我丈夫最好的朋友和我未来孩子的最好朋友,如果我能成为一名让中国人快乐跳舞的DJ,如果我能赚多一点钱,把钱捐给老人和小孩、戒毒所、精神病院、环保局,如果我能开一个不赚钱也不赔钱的唱片公司,开一个不赚钱也不赔钱的出版社,如果我死去的时候孤身一人也不感到孤独,那么我就是我最理想的女性形象。
我只想表达,我对沟通没兴趣!棉棉的性格我喜欢,我只想表达,不想沟通,我不想把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个无用的人身上!
棉棉说猜我的读者肯定不在图书馆里,因为我是在街上晃来晃去长大的。这一点我同意,我从十岁开始就独自生存,从南京到徐州。虽然我的身边有亲人围拥,但上学下课那一段路只能我一个人独自走完,所以看到现在的小孩子,上学放学车接车送,但还不满意,几岁,十几岁的小屁孩在父母的姣纵下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真的想上去问一问,他和他爸妈,难道你不知道你是给自己埋雷吗?
我觉得我的风格就应该是低调、敏感、流畅、有力。
我不可能中产阶级,我也不可能白领,我喜欢活在低处。
棉棉的拟自传体长篇小说《糖》正是围绕着“自由和选择”这一既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叙述了一个“问题女孩”红和她在青春迷途中邂逅的几个同样有“问题”的少男少女的故事。为什么要用个拟字呢?是因为拟似存在着巨大的文字生存空间,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
《糖》是一个另类女孩的真实故事,她无法选择,她的故事从何时何地开始,她自己也无从选择,她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随时随地都可能一跌到底,但是那根坚韧的神经、那种坚强的生命力支撑着她,直到写作带着医生的使命走进她的生活,她的生活因此而改变了颜色。
这个人就是这样子存在过,这样子出现,她让人注目,她的脸上带着受过伤的痕迹,她的身
边还有许许多多仍在徘徊的朋友,她和他们总是亲密相连,她的故事里因此充满真实的爱与联系、她能发现却一样困惑、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年轻人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身处其中随处能发现能看到的现实。 现实中的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断徘徊的生命,每一个人都在找能改变自己的医生,他在哪里,他是谁,我们不知道,但仍相信总有一天医生会到来,我们有办法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健沟起来。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关于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故事。
所有的迷惘与心伤还未散去,但是新的一年,新的世纪的阳光已经照进来了,棉棉把身和心一起投入的写作,是她献给自己,献给那些经历着爱和痛的朋友们的礼物。“如果说《糖》是一份礼物,那就是献给那些热爱思考却又失魂落魄的都市青年,一份疼痛的但又充满希望的爱的礼物”。 是的,在痛中学会爱,是生命教会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一辈子也离不开的礼物。
关于棉棉的花边新闻说棉棉住一幢30万的房子,和李娜、吴士宏、张浅潜并列为中国当代四大叛逆女性;和艾丹一起被王朔封为“王朔后”。这是一个外表冷漠、内心飞扬的女性,这是一个病人:都市病、世纪病、文明病病得不轻,却又无药可医。这样的"病人"在高度国际化、高度文明的大都市频繁出现,比如棉棉的居住地上海。病毒侵蚀她的心灵,同时也造就了她艺术化的丰富敏感又疼痛的心灵,这种疼痛迫使她用文字呻吟,她的文本便是她的止痛片和安眠药。
棉棉是被称为用身体或者是用行为写作的作家。她的文字,她早期的那些芜杂、枝蔓丛生、毫无节制的文字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喋喋不休的诉说,这是我们从未倾听过的声音,这声音真实,寺逼人心,掩盖了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世故和俗套,使老派文人和读者坐立不安。我们记住了棉棉,记住的是她“另类”的形象,她不是在“扮酷”,真正的酷是无法扮出来的,而是骨子里的一种潇洒的冷漠。
《糖》写一个叛逆的女孩因受好友死亡的打击辍学。在一个舞厅认识里认识了她的最爱的男子--一个叫赛宁的华侨男孩子。于是她爱他所爱,她爱摇滚。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一起沉沦,不断地分离又一起。她接触毒品,性,同性恋,与各种不同但心里同样空洞的人一起。这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一边痛苦迷惘,不问明天,一边又无法拒绝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声色犬马,纵情欢娱,把青春当成蜡烛,一段一段地疯狂燃烧。
“我”作为对生活中棉棉形象的完善与补充,使作为小说家的棉棉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吴晨骏说:棉棉在花花世界像一朵雪莲花兀自盛开。是这样的,女孩子可以学棉棉的装扮,学棉棉的狂野,但肯定学不来棉棉内心的痛苦与深沉,这是非凡的经历与天赋造就的。像李娜、吴士宏都不漂亮一样,棉棉同样不是一个美女,但她要比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所谓美女更美--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只能让人目眩神迷。
但是棉棉最终还是回归了,二O一九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作《表演失踪》和精装版《糖》。继续她的“市中心人类″拙劣而浮华的人生。终究没像卫慧,把自己变成了弄堂阿妈,虽然高贵,但很臃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