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下的荒谬父爱——《高老头》读后感
大多数人看完这本世界名著,尤其是贫困潦倒的高老头在去世前无人问津的惨状,爆发出情感应该是可怜、悲哀与自责。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总是把最坏的情绪留给了最亲密的人。对我而言,也是如此。我可以在公交车上和别人微笑相迎,可以对三轮师傅说声辛苦了,但却不能在吃完饭后主动洗一顿碗,晾一晾衣物,为父母亲繁重的工作减轻负担。这的确是本书带给现阶段的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检讨。
但是,如果仅凭此,本书不足以成为巴尔扎克对世界文坛影响颇深的书籍之一。就如所有语文老师所期待的那样,一部名垂千古的作品可以缩小成一篇小小的文章,而畸形的父爱则是这篇文章的小切口,更精彩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细、深刻的挖掘,就像一架锃亮的机器,运转自如,将看似零零散散的步骤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怠慢。
本书一开始对伏盖公寓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刻画相当细腻、独到,生动形象的比喻,恰到好处的白庙,匠心独运的对比,不动声色的夸张,让人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很好地解释了人物的社会身份和性格特征,为后文带来更精彩的情节。
先写外景:街道、建筑、阴沟、墙角,显出“一派毫无诗意的贫穷”。一切景语皆情语,显出生活在其中的人群一样,“无端端地不快活”;然后写内景:院子、客厅、地板、陈设,无一不散发着“公寓味道”。那股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扑面而来,一张张奇形怪状的脸谱自然而然印刻其中。
而高老头之死是一段令人发指的文字,或许在他濒临死亡的时候,他的宝贝女儿正向酒会跑去,盛装艳服,大出风头。也是在这时,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道理:只有钱能买到一切,可以买到女儿。是啊,一个囊空如洗的父亲就像被榨干的柠檬,对于骄奢淫逸的女儿还有什么意义呢。在送葬的队伍里,出现了两辆又爵徽的空车。多么辛辣的讽刺!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让人潸然泪下。
对这样一个“慈父”,巴尔扎克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有人也曾赞赏他“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其实,这都是把高老头的父爱神圣化了。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污秽。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王朝——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是波旁家族在西欧若干国家和地区建立的王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巨大的财政危机,在1792年,路易十六被囚禁,9月第一共和国建立,波旁王朝被推翻。第二年1月,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1814年拿破仑战败退位后,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妄图恢复旧日的秩序,但作为一个过时的阶级已经无法扭转历史的乾坤,新兴资产阶级的势力用金钱压迫贵族阶级。我们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贵族阶级不可避免的命运。
所以,高老头的父爱的悲剧,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是由于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行为准则脱节,从而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在道德上,高老头并没有完全接受资产阶级一套,还拖着一条“宗法道德的尾巴”。从内容到形式,高老头的父爱都是基于这种宗法道德观念,因受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无情冲击,而呈病态、畸形的。它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总而言之,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