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确保大脑吸收可以高效率运转的营养,还可以利用冥想、静坐等辅助手段来提升和大脑的协作度,这是硬件部分,而每天所接触的所有信息都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目标有意识的、想方设法在接受信息上下功夫。
当意识到大脑是可以被反向塑造这个事实后,现实中好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当然也让我们对把控自己的人生有了很大操作性。
以瑜伽为例,瑜伽”Yoga“的本意是”连接“,整个瑜伽系统就是一套身心合一的修习法门,它就是通过不间断的体位修习反向作用于大脑相对应的反应区,日积月累进而达到调适身心的效果。长年的瑜伽修习会带给人很出众的气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通透。
极端的案例是传销。我们都知道传销就是隔绝外界,每天话术洗脑,与同行同吃同住,严重的会让人状如疯魔;前几年大行其道的成功学也是同样的道理,算是商界里反向塑造大脑最直观的典型,激动人心的案例、振奋精神的话语、以及山呼海啸一般的唱和,都在营造场景,客观上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需要警惕的是大多成功学为了追逐商业的利益,很多事例虚构夸张、经不起推敲,攻击的是我们的情感脑,跟严谨更是扯不上关系,过度的夸张、幻想会把大脑塑造成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境。
人类能够大规模协作全靠想象的共识,这就注定了进化生成的大脑是可以甚至是渴望被反向塑造的。我生在佛教圣地,自小就见惯了宗教内的仪程,即便不是信徒的人置身在肃穆、宏大以及庄严的仪式中,也会被感染,情不自禁的想要参与,信徒们通过诵经、念咒、祈祷等一系列、或明或暗的自我暗示和引导来巩固大脑关于这一块的反应度,时间一长自然就牢不可破,也是我们常说的虔诚。
更广义上的信仰包括人类对一切外物、理念、意识的执着,背后的原理都是这一条,相同、相似信息不断的输入刺激,就像我最喜欢的《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all about pressure and time“,累积到一定层度,大脑就被反向塑造,由此可知,人生就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塑造和反向塑造叠加而成,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希望为目标,然后刻意营造、把控和目标相关的信息输入。
所以有效规划遵从的就是这个原理,目标越清晰越好,过程越可以量化越好,执行越一丝不苟越好,学习某领域知识、掌握某项技能以及赚钱等等,而境界方面最好的方式是找个参照路径,这是我们需要偶像的原因,某位先贤伟人或者领域内标杆,他们高山在前,我们可以仿效,在执行上一丝不苟,精神方面的进益,往往无法清楚描述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化,必须得自己一寸一寸的打熬经历。
仿效先贤是比较可行的营造意象、环境来规划自己人生的方式,事实上很多伟人都在成长过程中参照前贤,祖师阳明先生少时立有“成圣贤”大志,年轻时曾痴迷于战阵,”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还仿效朱熹格物留下”守仁格竹“的典故;曾国藩进京成为京官,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加入京城理学圈,仿效倭仁写功过格克己修身;蒋介石仿效祖师阳明到了事无巨细一一遵从的地步。我们还看到伟人往往不止一位仿效者,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境界做相应的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大脑可以被反向塑造,再和自己经历结合,进而推导,人生也是可能被反向塑造的,虽然涉及人生要复杂千万倍,首先我们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自身的进步做到“先为己之不可胜”,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要接受的信息,把自己投置于目标趋同戮力前行的环境中,形成被动成长的同侪环境,甚至要可以营造高质量的圈层,让自己的大脑在有利于和真实契合的信息冲击中,打磨自我,剩下的交给时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