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做出来,给孩子看的东西是什么?是独立、是责任、是磨砺、是尊重。
这些东西不是我花一点钱,把他她送到辅导班,参加各种夏利营,而是,生活中,每一天,一点一滴,你当爸爸妈妈的怎么做,孩子的眼睛就在默默的看。他她会模仿。13岁以前他她会想和你同步。因为孩子爱爸爸妈妈,他就会模仿。
这些东西就会潜移默化在他她的骨血里。成为他她待人接物,做人做事自然而然的一种内心的力量,不由自主的行为模式。
不是爸爸妈妈做一套,却希望孩子出点钱就会成为另一种行为模式。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只要打量周围,就很容易看出来,是不是这样?
不要望子成龙,不要望女成凤。因为你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他的榜样啊。有样学样。你做不到的事情,孩子会问你,你怎么不做?如果孩子想成为你的样子,你用教他她怎么做吗?如果孩子不想成为你的样子,你教他她有用吗?
如果说,我想做一件事,驱动着我的行为的是我的意愿,这叫做动力;驱动着我的不是我的意愿,而是你的意愿,这就叫做压力。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长。若有一天,我们懂得了四两拨千斤,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懂得了共情与尊重,你会发现——最好的教育,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家长的自我成长,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你要开始为自己操心了,你想要自己的生命呈现什么样的色彩?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呈现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你想要什么,就从执着地雕琢自己开始吧!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