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1、我们对义有什么误解?为什么义才是对我们最有帮助的?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里仁篇》第十六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乃圣人言教,仁之内涵若无圣人教授,学人绝无可能自知。君子、小人,古时以地位区分,后时以人格区分。喻,孔安国注:“喻,犹晓也。”喻,就是晓得、了解的意思。孔子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于义,小人所了解的在于利。”义利之辨,是君子小人的分水岭。
君子、小人、义、利、喻,是本章的五个关键词、关键字。
利,好处,人人皆知;义,则大多不解。见义勇为、大义灭亲、舍生取义,这些崇高伟大的字眼往往被我们误解。为了义,要挺身而出、要与亲人断绝关系、甚至要舍弃生命,义好象很危险,所以我们怯弱的心灵不太敢跟义沾边,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其实义,才是我们最需要、最有帮助的。1分26秒
思考题2、“该做”与“想做”有什么不同,哪个才是真正对人有益?
义者,宜也。义,是合宜、适宜的意思,就是当下最应该做的。如果每个当下都做了该做的,那么这个人生就是一个无错的人生、圆满的人生。但这个合宜、适宜,却不是我们普通人想当然的概念,其实有明确的界定。朱子《集注》曰:“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简要而言。义有两个特征:一是内涵合天理,天理是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公正无私,所以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合天理的不是义;二是所宜,天理在当下一定有下手处,沿着这个下手处可以步步上升,一直通往最高处。天理之所宜,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该做”!2分31秒
利跟义不同。利也有两个特征:一是符合人情,人以群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用情不同,所以人情有偏向、有局限,不能普遍公正;二是所欲,受欲望所推动,会缺乏理性偏重于感受,所以目光短浅、变化多端,上升不容易,下降容易。人情之所欲,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想做”!3分2秒
譬如: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路上,把老人扶起来,是该做;怕麻烦赶紧躲开,是想做。小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一听到孩子哭,马上去扶,是想做,结果以后孩子一摔倒,就哭着喊妈妈;而另一种做法是观察一下,然后鼓励启发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是该做,这样孩子就能培养好习惯,而不是一有事就哭着找妈妈。3分39秒
任何人,无论圣贤、凡夫,在当下最应该做的,一定是义!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就是把“天理之所宜”简炼成实实在在的下手处,让君子以至于庶人,人人皆能依礼而行,做最应该做的事。3分59秒
只不过,该做,跟习性会拉拔,所以比较难;想做,则随顺着习性,比较容易。圣贤习惯于该做,所以脱离了低级趣味;而凡夫习惯于想做,所以沉沦于低级趣味。4分17秒
君子,狭义而言,是志道之士,已经修道有得,对治习性有了经验;广义而言,凡是有志于成圣成贤的学人,想要效学君子之人,皆可以以君子名之,因上假立果名。修道的特点,不是调伏别人,而是君子求诸己,克制自己的私欲,修改自己的习性。所以,义——天理之所宜,正是君子要努力学习、一心专注的地方,君子喻于义。4分54秒
小人,不是坏人,而是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所以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捆绑,不得自在。利——人情之所欲,正是小人的真实状态,小人心心念念想的就是利,小人喻于利。5分12秒
思考题3、如何理解“喻”的重要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蕅益大师说:“‘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一个“喻”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君子小人的内心状态,达到了极致的程度。李炳南先生认为:“喻,晓,即是知的意思。”这个知,是根据所求而来,求什么,自然关注什么,对这方面就比较精通擅长。如演员长于表演,而工匠则长于技能,同样“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君子在公义方面比较擅长,小人则在私利方面比较擅长。“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钱穆先生认为:“用心不同,故其所晓了亦异。”君子求义,“于事必辨其是非”,方向最重要;小人求利,“于事必计其利害”,好处最重要。君子、小人计较的重点截然不同。我的老师认为“喻”同“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跟前面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同样的,因为他心目当中的是这个,所以他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个上头。这个不仅仅是两句话,它是给我们一个做人的标准。平常我们对境起心动念,或者自己静静地观察思惟,内心当中去看一看,那么我们就晓得,自己心目当中所怀的、所念的是什么。7分6秒
喻有浅深的差别。有一个比喻非常形象,说了三种情形:一是画在沙滩上,二是刻在木头上,三是刻在石头上。画在沙滩上,潮水一来,就不见了;刻在木头上,木头烂了才不见;而刻在石头上,那就不容易坏,除非海枯石烂,才磨灭不见。7分36秒
君子喻于义,对天理之所宜,也要刻骨铭心,始终不忘。如果停留于文字的了解、口头上的讲说,那就如同写在沙滩上,境界一来就冲走了,起不到作用。必须把它刻在心上,成为生命的追求、价值的取向,对境才能如理抉择,才会有跟随而来的言语、行为、习惯的改变。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因为所喻的内涵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生命气象、气质、容貌。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人格品位的高下,就完全取决于这个喻的高下。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有比较、有竞争的话,那这个喻,才是最核心的软实力、最核心的竞争力。8分33秒
那这个刻骨铭心的喻,从何而生?宋儒陆象山于白鹿洞讲此章,曰:“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于此章喻字外特拈出“习”字“志”字,可谓探本之见。就是说,喻字前面,还有习、志这两个关联字,三个字连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次第,这个次第对君子、小人是一样的。喻于义、喻于利,皆从不断串习而来;之所以不断串习,是因为君子、小人各有所志,有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只不过君子的志向是成圣成贤,而小人的志向是荣华富贵,从而开演出不同的生命方向,但从果推因,根本皆在志。如果顺着因果来讲,君子为学当先立志,然后依照师长所教不断练习,久而久之,自然念兹在兹,无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时时刻刻不忘宗旨目标,君子喻于义也。而小人受环境影响,追名逐利,熏习既久,自然心心念念,乃至睡梦之中,无不围绕功名利禄,小人喻于利也。9分59篮板
明朝帝师张居正说:“君子循天理,有好义之心,又有精义之学。故其立身行己,只在义上见得分明,义当进则进,不然则退,义当受则受,不然则辞。”君子立身处世真正依凭的,是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不是自己无知的想法,这是一个大前提。所以古时重民意、察天象,皆是为了掌握自然的法则,并加以应用。循天理,是君子的标志和特征。但君子不是天生的,也是一步一步从凡夫学习而来。好义之心,就是发心要成为君子,有了发心,就会去找寻良师益友,去学习圣贤之道,去认识和了解天理。而真正能够把天理运用实践,则必须精义之学,把天理融于日常,对所学融会贯通,审定义理,毫无疑惑,才是学有所成的阶段。那个时候才是真正起行的时候,义就象一杆标尺,对境时一直衡量在前面,符合的就去做,不符合的就不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君子喻于义也。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11分32秒
“小人徇人欲,有怀利之心,又有谋利之巧,故其立身行己,只在利上见得分明,有利则趋,无利则避,利于己则为,利于人则否。”小人遵循的是自己的欲望,看到好东西都想要,所以内心追求功利,为了得到好处,不惜放下身段去吹牛拍马、逢迎讨好,所以小人的立身处世,只是在利益上计较,有好处的就去,没好处就不去,利已的有积极性,利人的就没劲了。12分9秒
对比君子、小人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所喻的重要,见解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句话,见解决定命运!所以,同样的喻,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喻于义的成了君子,喻于利的成了小人。而且还有后续,君子上达,最终成圣成贤;小人下达,最终苦不堪言,学人于此当自警醒。君子、小人,最初的起点,相距不远;最后的结果,却是天差地远。《四书参注》:“陆象山在白鹿洞讲喻义章,学者听之悚(sǒng)然警愓,至有泣下者。可知义利严界,为学者最要关头。”13分8秒
若是对境尚有一念求利之心,则求义之志不坚,留有一隙漏洞,不知何时,就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历史上,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大臣、蓟(jì)辽总督洪承畴(chóu),松山大战失败,被清军俘虏,一开始绝食数日,拒不投降。皇太极动用所有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最后范文程出面,洪承畴仍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与他谈古论今,悄悄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最后洪承畴在糖衣炮弹的进攻下举手投降。可以说,洪承畴不是败给了清军,而是败在夹杂的一念求利之心上。14分22秒
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理宗的大臣文天祥也遭遇了同样的境遇,也是兵败被俘,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器重,屡屡派宋理宗、同朝大臣、亲人相劝,均遭严词拒绝,最后慷慨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洪承畴,文天祥是胜在喻义深笃,纯洁无染,所以心志如钢,宁折不弯。15分
思考题4、辨析君子、小人的命运,有哪几个关键?
辨析君子、小人的命运,其中有几个关键。一是所受的教育不同。既然“义”是人生最正确的选择,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满足于“利”,社会上也是君子少、小人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区别就在于所受的教育不同。君子接受的是圣贤教育,所喻辽阔宽广,目标高远;而小人没有因缘接触到圣贤教育,所喻狭小短浅,只看到眼前。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好环境推动求义;而小人则身处逐利的环境,耳濡目染,自然染上了铜臭。《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5分52秒
二是依凭的道理不同。君子依凭天理,小人依据人欲,小人之所以喻于利,有一个很深的邪见。在小人看来,天理之所宜,是强迫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人情之所欲,是自己的心意,所以求义有压力,求利才顺心,没什么不好。这是一种极其愚痴的想法。因为这个所谓的顺心、意愿,并非我们的良知,而是烦恼,随着烦恼而做出的行为,不仅不能离苦得乐,反而让人离乐得苦。因为凡夫的想法太情绪化了,“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岂非惑矣。”人心有害,道心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所以君子克己复礼,就是为了断除烦恼,消除这些祸害之因。15分48秒
而且一件事情的成功,一定有必然的道理,天理一定蕴含在其中。如果违背天理,任意妄为,那尽管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不会有好结果,反而带来严重的祸害。譬如,一个人心智的成长,必须经过人事的历练,接受各种境界的考验,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但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所以不想孩子这样,从幼儿园开始,就到处给孩子疏通各种关系,争取特殊照顾,创造各种顺缘,不让他遭遇一丁点的挫折,这样做的结果,最终一定是孩子深受其害。因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寒冬的考验,习惯了顺境的孩子,一旦遭遇逆境,很难跨越过去。因为人材培养的规律不是这样的。《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现在样样给他顺缘,培养出来的绝不是钢铁巨人,只能是一只小绵羊。18分10秒
三是利益的观待不同。在君子,义利只是一事。求义,有了树根,枝叶花果自然有,利不求自得;但若是夹杂求利之心,则义也变成利。故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只在诚意求义。在小人,义利别别相违,认为义跟利是两件事,不能兼得,所以两权相较,只是求利。蕅益大师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生命的重心,是求义,还是求利,这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须扪心自问,不可有一丁点含糊和马虎。18分58秒
其实,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不是求来的,皆是积德所感,厚德载物,德,才是利乐之生源。君子志在圣贤,致力修齐治平,行无边善,积无边德,自然天禄加身,富贵不求而自得。舜帝就是以大孝而尊为天子。《中庸》上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而小人不重德行,注重投机钻营,一心妄求,不从因上下手,种豆岂能得瓜,蒸沙岂能做饭,所以只是白费心机而已。19分35秒
总结一下,义、利是君子、小人的分水岭,重点落在喻字上,就是反观我们自己,心心念念、所思所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作不了假的。唯独义,才是最值得我们每个人,真正打起全部精神、把生命全部押上去、全力以赴去追求的。因为义把高深莫测的天理,与浅近实在的下手处,作了最紧密的联结,如同架起了一道可以登天的天梯!循次而上,人人可以一步一步迈向生命的至高点。20分16秒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思考题1、我们对义有什么误解?为什么义才是对我们最有帮助的?
义,见义勇为、大义灭亲、舍生取义,这些崇高伟大的字眼往往被我们误解。为了义,要挺身而出、要与亲人断绝关系、甚至要舍弃生命,义好象很危险,所以,我们怯弱的心灵不太敢跟义沾边,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其实义,才是我们最需要、最有帮助的。义者,宜也。义,是合宜、适宜的意思,就是当下最应该做的。如果每个当下都做了该做的,那么这个人生就是一个无错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思考题2、“该做”与“想做”有什么不同,哪个才是真正对人有益?
天理之所宜,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该做”!人情之所欲,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想做”!
任何人,无论圣贤、凡夫,在当下最应该做的,一定是义!先王制礼作乐,就是把“天理之所宜”简炼成实实在在的下手处,让君子以至于庶人,人人皆能依礼而行,做最应该做的事。
思考题3、如何理解“喻”的重要性?
君子、小人计较的重点截然不同。我的老师认为“喻”同“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跟前面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同样的,因为他心目当中的是这个,所以他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个上头。这个不仅仅是两句话,它是给我们一个做人的标准。平常我们对境起心动念,或者自己静静地观察思惟,内心当中去看一看,那么我们就晓得,自己心目当中所怀的、所念的是什么。喻有浅深的差别。有一个比喻非常形象,说了三种情形:一是画在沙滩上,二是刻在木头上,三是刻在石头上。画在沙滩上,潮水一来,就不见了;刻在木头上,木头烂了才不见;而刻在石头上,那就不容易坏,除非海枯石烂,才磨灭不见。君子喻于义,对天理之所宜,也要刻骨铭心,始终不忘。如果停留于文字的了解、口头上的讲说,那就如同写在沙滩上,境界一来就冲走了,起不到作用。必须把它刻在心上,成为生命的追求、价值的取向,对境才能如理抉择,才会有跟随而来的言语、行为、习惯的改变。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因为所喻的内涵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生命气象、气质、容貌。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人格品位的高下,就完全取决于这个喻的高下。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有比较、有竞争的话,那这个喻,才是最核心的软实力、最核心的竞争力。
见解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句话,见解决定命运!所以,同样的喻,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喻于义的成了君子,喻于利的成了小人。而且还有后续,君子上达,最终成圣成贤;小人下达,最终苦不堪言,学人于此当自警醒。君子、小人,最初的起点,相距不远;最后的结果,却是天差地远。
思考题4、辨析君子、小人的命运,有哪几个关键?
辨析君子、小人的命运,其中有几个关键:
一是所受的教育不同。君子接受的是圣贤教育,所喻辽阔宽广,目标高远;而小人没有因缘接触到圣贤教育,所喻狭小短浅,只看到眼前。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好环境推动求义;而小人则身处逐利的环境,耳濡目染,自然染上了铜臭。《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二是依凭的道理不同。君子依凭天理,小人依据人欲,小人之所以喻于利,有一个很深的邪见。在小人看来,天理之所宜,是强迫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人情之所欲,是自己的心意。
三是利益的观待不同。在君子,义利只是一事。求义,有了树根,枝叶花果自然有,利不求自得;但若是夹杂求利之心,则义也变成利。故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只在诚意求义。在小人,义利别别相违,认为义跟利是两件事,不能兼得,所以两权相较,只是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