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自幼熟读兵书,深得其中奥义,当时的都称赞他的才能。
他老爹叫赵奢,赵奢出身贵族,学识不详,能够带兵打仗大部分是因为是祖上阴庇。
赵奢一生唯一见于史册的胜仗就是:阙于之战。此战,赵奢本来没有取胜的把握。
正在着一筹莫展的时候,赵括使计,降低齐军士气,才使得只懂猛攻的赵奢攻克了齐国坚城——麦丘。赵奢因此战的功劳,被赵王封为“马服君”。
当时东方诸国的封赏进爵不像秦国,他们是按照官职的大小来行赏,阙于之战的最高长官不是赵括,因此马服君的称号轮不到赵括。
此后的长平之战,赵国出动了近50万大军,占国内兵卒的80%;秦国出动了60多万大军,占国内兵卒的60%,而秦国的土地是赵国的两倍多。
战争的胜负实际上在开战前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只要秦国不犯致命的错误,赵国就必败无疑。更何况秦国的总指挥是人屠——白起。
赵国无力维持长平的对峙局面,赵王便换下了坚守派的代表廉颇,换上了决战派的代言人赵括。一方面是对赵括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赵国战略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我们嘲笑赵括纸上谈兵的同时,又有谁能想到赵括在兵败被杀时,赵国仍有40万人,而秦军伤亡过半?
赵国之所以想速战速决,是因为国力难以支撑;赵括之所以找白起决战,是因为赵国的粮草难以为继;白起之所以坑杀了40万赵卒不仅是因为要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更是因为40万俘虏对于物资紧张的前线来说就是恶梦。
说赵括纸上谈兵简直千古奇冤!
(本文参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资治通鉴·第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