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喜新厌旧的生物,总是容易厌倦,在一个生活环境下待久了,总想着逃离,以为换一个环境就会好起来。所以,有的人选择流浪,有的人选择旅游,这个角度上看来,旅游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对既定环境不满,但是又不知何处逃难,只能借旅游暂时逃避,我可能是个后者,或者两者都不是,我只是个志在四方的少年,只是想着在有限的青春岁月里尽情挥霍一把。
十一出游,从决定到购票不过是一个小时的时间,带着少年特有的任性洒脱,挎着书包就直接上了列车,明明只是趟旅游,却硬是走出了离家出走的风范。不过上了列车还是乖乖地把背包往行李架上一放,坐下来还是从那个放荡不羁只想流浪的少年转换成听着轻音乐看着书感叹岁月静好,乘着青春韶华想要领略祖国大好风光的标准游客。看着窗外风景往后退去,当即感觉自己前段时间的不悦都被置之脑后,列车前进的方向应该是个忘忧乡,坐在车上,思绪开始四处飘散,从往事到未来,天马行空,好久没有这样自在地想象,恍惚间感觉自己回到荡着秋千的童年,夕阳西下,秋千晃晃悠悠,将孩子引入梦乡。
无奈旅行距离太短,思想的野马还没舒展开筋骨就被野蛮地关进马厩。到达旅馆扔下行李便启航出发。金山寺,北固山,西津渡,一圈下来心里空空的,一味追求说走就走的快感,但没想到这种毫无目的的旅行竟会给心里带来巨大的空虚感。遗憾自己学识不够,不能回忆起历史上此处发生过的事情,因而也难以追寻前人的足迹,无法在这个古镇里完成与古人心灵上的交流。不过在登上北固山的那一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阙词闯入脑中,还是让我感伤了好一阵,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慨叹物是人非,是非成败转头空。也不由得思考,山水等事物与人都存在于天地间,造物主为何唯独对人类这么残忍,给他无限的思想又只赋予有限的生命?是不是有情的事物都难长久?所以那些传说中的得道高人,在修炼得无欲无求、超脱于世之后,大多有着长生不老的传奇,即使最后圆寂也能有不腐之身。这样看来,我们要想获得永恒,是否就应该放空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全部封印,不留任何空隙,这样的话时间便无法入侵,你就不会老去?
离开镇江,便是我神往已久的苏州,魂牵梦绕,烟雨江南,她就像一位久闻盛名却迟不相逢的故人,一下车居然有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不禁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不是在苏州有过一段情,也许还是某家茶楼里手扶琵琶,声音酥糯的评弹女呢。
一入平江路,小桥流水,白墙黑瓦,河边杨柳依依,加上恰到好处的蒙蒙细雨,随手一拍便是一副烟雨江南水墨画。路分两侧,一侧是极富烟火气息的小吃街,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另一侧则是寻常巷陌,十分宁静,不时还能看到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景象,还有几个老人家在旁边下着棋,真是让人羡慕不已,与隔岸匆忙我们形成鲜明对比,好似烟火神仙,而我们则是凡世俗人。中间的河道里不时有船经过,多半是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撑船,手法都极其娴熟,在转弯处即使是满载的情况下看上去也毫不费力,船娘偶尔会哼起当地的小调,听不大懂,再加上船娘多半已经上了年纪,声音腔调说不上有多么婉转动听,但是却自带一股原生的野性,在这样的江南水乡听上去也另有一番韵味。
接下来几天去的是苏州园林,在之前就听过太多苏州园林的传说,知道她是中国文化静谧的后花园,是园林之最,然而实地到达时,不见园林之美,只见人来人往,无比喧哗,排着长队进园子里,亦步亦趋,哪来的移步换景,不过是又换了一个人挡住你罢了,不见园林闹中取静的意味,其各类精细布局也来不及看清楚便被后面的人推搡着前进,实在是气愤。即便如此,在园林里面也还是见着不少惊喜,虽然并不懂园林艺术,但是其巧妙借景,以及部分设计巧妙之处还是能大概看出几分,即使不能纵观全局,但直觉告诉我,这个园林一定是出自大家,定是胸有丘壑者,这样的人,要是对文学有兴趣的话,我相信他必定也能写出让世人赞叹的经典!游了大半天觉得人挤人实在是难受,又不免替这园林的主人感到伤感,原本是私家园林,如今却被许多不通艺术的人当成玩物观赏,不由得更添家道中落的伤感之情吧。因为自己一直是个不爱凑热闹的人,所以索性就从侧门出来了,临走时望了园林一眼,心里想着,可惜了,遇见得不是时候,下次有机会再见吧。然而下一次是在多久的以后?有缘再见或是一期一会,这都难说。
因为苏州园林这一游,让我跟同行的伙伴直接放弃了游园林的打算,而是我们直奔相对处于城郊的寒山寺,由于游客众多,苏州的公交车又开得极慢,平时半个小时的车程硬是被延长成两个小时,车上的人却大多淡定,仿佛这是常事一般,只有一个看似是游客的女子,因为错过了返程高铁,嘴上不免骂骂咧咧的,不过被车上的人劝得心平气和,自觉没趣,也就安静了下来。去往寒山寺,不过是想感受一下当年那个失意书生的心情。然而我却忘记了人家当时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正是情景交融的时刻,而我们却是白天前行,红日当空,真可谓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再加上并无闲事心头牵扰,整个人的心情只想用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来表达,哪里还能体会到张生“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味呢?反倒是进了寺庙之后,居然由衷地生起敬畏之心。因为家里没人信佛,自小去的寺庙极少,所以一见着稍具规模的寺庙,便不由得大发感慨。进去之后一阵香火气,莫名地觉得好闻,有几个信徒在虔诚地磕头跪拜,我没忍住也跟了上去,很奇怪,在磕头的瞬间想起了很多之前自己的过错,嗑完头之后居然真有一种被救赎的感觉,实在是可笑又可怕。不由得想起西方某些国家的人们,他们一生下来就是教徒,是一种束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幸福,他们活在这世间有信仰,有一个寄托,世界上永远有一处是他们的精神收容所,这在某些时候真的是惹人羡慕。
苏州待了几天之后,游客心理差不多消耗殆尽,慢慢地想把自己融入这个城市,留下来已经不是为了那些热门景点了,而是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节奏。跟同伴一起租了自行车在苏州城里随便逛,看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里的交织,看路上行人演绎的到底是忙碌还是悠闲……转个一圈就惊奇地发现,苏州真不愧是东方威尼斯,整座城市依水而建,绕在当地人家屋前门后的河流让人不免会想到当地人不急不慢的性子,以及温柔似水的姑娘,还有被水沁润得光滑带着些许忧郁的青石板路,还有那把陈旧的油纸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河赋予苏州灵性,是苏州城的血液,也是流动的历史,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水的苏州会是何等光景。
每到一座城市,不得不去的就是当地的书店,走进诚品就如他乡遇故知,进去以后,让我忘记了自己到底是在苏州,还是在南京,抑或是回到了湖南……书店总是能让人安心,就像冬夜里那些温暖的小吃,光是看着就很有安全感。
镇江,苏州这两个地方都是很典型的江南水乡,在这些地方走过,才明白为何人人尽说江南好,也许是因为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旅客,在这些地方,没有我需要承担的过往,也无需在此建构我的未来,所以我能够轻松自在地生活,认真地享受当下的每一天,难以感受到生活的苦恼,然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为何在普通旅途中看得透彻,在人生这场长途旅行中怎么就有那么多的事情看不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