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记不得是从那一年开始看央视《春晚》成为我除夕之夜的固定传统了。每当大年三十晚上临近8点的时候,我的眼睛就死守在电视屏幕上,不想放过任何一帧画面,连广告看的都津津有味。
在互联网大潮还未来临,有线数字电视还没架到农村的时候,可以收看的娱乐节目是比较匮乏的。因此观看一台筹备半年、众星云集的晚会,而且是在除夕之夜这个阖家团圆的神圣的时刻,我在观看这一年仅一次的晚会的时候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神圣感的。可以这样说,“春晚”已经内化成一种对我而言的春节仪式,这种仪式用通俗的话来说就说“年味”。对我而言承载“年味”的载体是不断变化的。小时候过春节最大的企盼不是看“春晚”,而是穿新衣、吃糖果、收红包、放鞭炮、走亲戚,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生活富足,我对儿时企盼的这些东西渐渐的不再感兴趣,转而追求起“精神”层面的东西了,而一场华丽的春晚正和我的胃口。
作为看着春晚长大的一代,近几年我对央视《春晚》最大的观感就说一年不如一年,我这里对节目的质量不做评论,只是谈个人的主观感受。随着学识的增长,视野的扩展,春晚作为一个仪式的神圣性已经不在,从看春晚中获得的“年味”已经很淡了。
但是,春节依然是一个让我没有理由不回家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的意义不是一场晚会能改变的。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年和家始终是连在一起的,不管路有多远,车有多挤,中国人始终要回到老家过年,这种近乎宗教般的执念当被当下外出工作,求学的巨大群体所加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们,一年之中很难和家人团聚,一家人飘零在祖国大地上,也只有这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能成为一个最美好的借口,让一家人排除万难也要团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常年离家在外的人们让传统春节在当下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以理性的角度来看,在春节期间家庭团聚的成本是高于平时的,但是春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社会性意义远不是能用理性来衡量的。当下的春节已经有了新的意义,传统时代春节是一奖励自己一年辛勤劳动的大狂欢,而当下,春节更多的是表达异乡人对亲情和团圆的渴望。
因此,目前对于长期在外求学的我来说,一年之中也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陪在父母身边,有时候,暑假放假也去在外打工,因此与父母团聚的时间也是很少。所以现在过年回家最想做的是陪父母聊天,替母亲收拾家务、打扫卫生、制备年货等,而真正对于新年的到来心却很淡然了。
2017年1月26深夜 大年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