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平台期
学习过程中,经过快速成长期,迎来看似停止的平台期。在这个平台期常见的三种心理,一种是浅尝则止,转而寻求其他领域的快速成长;一种是强求突破,贪图冒进,可能面对挫败感;另一种是安于现状,不成长,随波逐流。
看见有文字把成长困惑表达出来时,内心感动又感激。之前不曾有过“平台期”的概念,但却是实实在在待过不少“平台期”。
关于舞蹈。大学接触拉丁,在记忆舞步和感受舞蹈感觉上,比同期队员更胜一筹。我也因此喜欢这个舞种,也在学习一个月左右登台演出。到第二学期学习的热情减缓,等到师弟师妹加入后,我逐渐(基本)退出舞队。
但是很奇怪,我还会时不时陷入“学舞蹈”的怪圈,大概一段时间后,我会在网上找一些课程,重新学习基础舞步。之后又因为各种奇葩因素停下。
现在想想,这是因为“浅尝则止”心理在作祟,同时伴随“安于现状”的心态。大学第二学期更多在回顾与巩固基础,缺乏第一学期的新鲜感,自己产生了厌倦情绪。同时缺乏信心,不认为自己能突破原有的舞蹈风格。而陷入怪圈则是我不断去寻找、回忆“快速成长期”的甜头。
在以往的文字中,我发现自己浅尝则止的风格,跟自己说,找一件事,真正沉浸自己,让自己看一下最终的风景有多美。意味着,在平台期中,坚持练习,保持初心,去感受寂寞,感受看似停止的积累。
我想,如今要不断积累跨越平台期的成功经验,才能预言更好的自我实现。
颠覆认知的坏马论
关于学生资质与马的理论。优秀的马不用骑手扬鞭,就知道改变速度和方向;较好的马需要骑手扬鞭;一般的马需要鞭子落到身上;较差的马要被打到疼痛,才能做到。禅师说,要做较差的那类马,较差的马可以成为最好。
为什么?我很好奇。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大学舞队,可以看到一些答案。
舞队的一位师姐T,和我们同年进入。相比其他有基础和经验的师兄姐,T师姐的劣势明显(拉丁需要舞伴,一般来讲舞伴能力是势均力敌的)。但到最后,T师姐成为那一届留下来而且可以独当一面的队员。
我们都看得见T师姐的努力,以及她对舞蹈的热情。可能是深知基础不够,所以她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学习上,对老师和队员的意见更加重视,更加细致打磨每个舞步,提高与舞伴的配合度。
因为知道不足,所以一直保持谦逊、保持初学者姿态,花费更多心血,不断自省总结,不断潜心钻研。这应该是师姐最后彻底爱上舞蹈、享受舞蹈的原因。
坏马变好,在于它善于总结、渴望变好。好马也可以继续成为好马,但需要突破自身发展局限,通过跨界去融合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保持初心。舞队的灵魂师姐在毕业之后,由国标舞转为爵士,现在已经和她的伙伴合开工作室。
不管是好马还是坏马,我们无法改变基因,那么请保持变好的渴望,持续学习,刻意练习,像孩子一样发现这个时代的神奇与美好之处。
今天参考的书籍:《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