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本书深深影响了我,这本书名叫《百万富翁快车道》。
作者自己是一个凤凰城的美国年轻人,从出租车司机转变到豪华出租车司机,最后大量看书阅读研究自学,开发网站做了一家关于出租车信息查询的互联网公司,借由广告业务,最终在财务上获得成功,财富自由,并且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故事。开上了梦想中的兰博基尼,计划自己今后的生活,并且分享了他之前的全部人生经验。
1
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路?
人生应该走过一座窄门,然后把路越走越宽。而不是和大多数人选择走宽门,然后把路越走越窄。
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当时读这本书时候,我正在一家户外俱乐部里做兼职。或许是自己年岁渐长,即将迈入三十岁,有一天傍晚,搭乘朋友的车回家的路上,想起来那个『搭便车』的比喻,瞬时间觉得脸很红。
人生的财富道路,我没有造就自己的车。在别人的冒险里被动参与着故事。
我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吸引,多年来这些话在我的脑海中深深盘绕。当我已经经历了好几次职业的颠簸转换赛道,重新回到了打工的行列的时候,依然感到自己内心某种的矛盾。
我自己开始做一些小的事情,比如做了一段时间的整理收纳,转回去做设计,再后来去了营养俱乐部——中间走了很多弯弯绕,其实没有取得所谓经济上的成功,甚至在财务上的成绩很差,其实我自己是感觉很沮丧的。
以至于后来回去重新开始工作,其实内心颇有不甘心,总是不知道那是什么。
说实话,对自己经历的有点儿不想接纳。这种感觉,可能就像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接受不了自己成绩突然断崖下跌这么多的感觉。
直到一天在再次看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自己曾经其实很希望有份工作,在工作之余开始写作。
这件事上我曾经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我曾经试过一些方法,学习老师说的,比如写出爆款文章,但是没有办法坚持,曾经感觉很沮丧。
但是如今在30岁的端口,人生有了急迫感的时候,发现每天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寻找答案——也看到了那句「只输入,不输出是不行的」。
也感谢天时地利人和,我在多维度之下,找到了适合写作输出的途径——在新的手机上用备忘录写作。比起来之前电脑遇到的种种不便——没有电不容易及时充电,个头大不好带,不方便随时打开,对放置的位置要求太高——不知道在哪里酝酿内容——突然间人生就像是开了好几个窍。
这个时候,《人生护城河》这本书中提到受雇佣,其实是一条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凶险的道路。
作者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去创造,写公众号文章,并且像一个合伙人一样去待在公司,和人相处,给身边的人创造了积极的影响。
从写作的角度上,确实可以参考。互联网传播,效率很高——把文字传播价值的能力最大化。
2
要怎么选择这条路?
诚然,并不是偶然可以碰运气得来的,这是一条需要冒险和勇气的路,一条并不是充满鲜花掌声,而是一条幽暗不明的路。
一路上需要冒险,需要勇气,需要智慧和胆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建立系统。
这本书里很多观念后来影响我,其中包括“对年轻人来说,是一本能够启发创造落地思维的书籍。你的头从塑料口袋里拔出来吧。”学习进步
执行把你的点子变成芳香四溢的玫瑰。否则,好的点子,就是一辆停在车库落灰的兰博基尼。
“打工,存钱,拥有401k保险金,在退休的时候成为百万富翁——坐在轮椅上的致富计划。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这个声音都会出来,让我感到不踏实,希望寻找新的道路。
发展事业爱好是第一件推荐的事。我的爱好看书,骑车。
其实我自己看得更多,输出更少——其实有点像一个总是塞食物,但是消化不良的人的。
3
选择写作输出这一条路
今年的2月中旬回顾阅读,一句“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效果也是不好的的话,打动了我。
阅读是我从小到大痴迷的爱好,最近也在写每天日志的过程中,养成了输出想法感受的习惯。
第一本书是关于《人生护城河》这本书,也是一位年过四旬的前辈的作品,分享了人生前半程因为职业危机而开始写作的经验,鼓励从一点点开始做起来,坚持足够长的时间。
书中的更多例子都贴近现实中我的生活,因此给我了很多的启发。我想起来自己曾经有写作的渴望。
除了每天不定点运动之外,我也设定了自己日更连续100天的目标,在阅读的同时整理输出。
写作也算是,我在作者所说的“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同时成为一个投资家”,拥有自己的三份收入来源。
新年的阅读主题是健康、财务和心灵部分的,因此会更多在后面涉及到这些内容。
在北京已经有13年,在这里工作已经有9年,生活的,家庭的,工作的,事业的,顺利的,不顺利的,因为可以分享而变得更有意义。
这个时候,我也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就是我母亲曾经对我的评价“北京这么多年,又没有挣到钱,又没有谈到对象”——这句话对我曾经的影响,让我很沮丧。
但是有一天,当我在上课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一位和我一样年纪的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时,无意间说出一句类似的话来,我才明白天下的妈都这么说。
过去为此而受的责怪,原本是以为是我自己的锅,原来发现天底下这么多人,都有同款的锅。
再比如,我经常听到父母类似决绝的话,你要是怎么怎么样,之后咱们就断了关系了。
后来我发现我的朋友,也会对自己的父亲这样“威胁”,才发现原来,我们果然是共享同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