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引言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01想读懂鲁迅并非易事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很特别的存在。他长年存在于课本里,早已被神化。
但其实,鲁迅的小说也好,杂文也罢,都是有相当高的阅读门槛的。
这个门槛,指学识和阅历。二者缺一不可。
尤其是鲁迅的小说,惜字如金,寓意深刻。恕我直言,中小学生读鲁迅,根本就读不懂。
原因很简单:中小学生涉世未深,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的认知,都极其有限。而鲁迅的作品复杂而深刻,期待中小学生能读懂鲁迅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人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读懂鲁迅呢?
我想,至少也得是中年以后。30岁40岁甚至更大。到那时候,人已经遭受过社会的毒打,大风大浪都见过了,有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
这时候,人对自我、人性和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此时回头来重读鲁迅,才能真正细品出鲁迅的好来。
甚至,很有可能,你还会爱上鲁迅。
02切勿将鲁迅“标签化”
多数人对鲁迅的印象,都停留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对鲁迅的标签化。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具有多面性。真实的鲁迅,绝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概括完。
在我眼里,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最可贵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善于自省。
二是敢说真话。
任何社会里,都不乏善于自省的人。然而,善于自省又敢说真话的人,却少之又少。
因为说真话代价太大。说真话,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中世纪时,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挺身而出维护“日心说”理论,后来被教会活活烧死。这就是一个因为说真话而丧命的活生生的例子。
鲁迅不像布鲁诺那么惨,他没有被烧死,但他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布鲁诺。
清末民初,封建腐朽,民族孱弱,民众愚昧。在这种大环境下,鲁迅敢公开跳出来说真话,替底层人发声,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
纵观中国几年千历史,像鲁迅这样的人,扳着指头数,都难找出第二个。
鲁迅善于反省,敢说真话,因为他是一个很真的人。
03他是人性解剖师
因为真,才能对人性看得如此透彻。
说鲁迅是人性解剖师,不为过。
最近,因为要带领小伙伴们精读经典作品,所以把鲁迅的名作重读了一遍。
读完后,有一个深刻的感受——
时代如车轮,忽而前进,忽而后退,忽而原地打转。
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底层人都是最苦的。
狂人,阿Q,华老栓一家,孔乙己,闰土……都是底层人,然而,他们的精神状态,又各不相同。
狂人觉醒,阿Q麻木,华老栓一家愚昧,孔乙己迂腐,闰土卑微……
他们身上的这些特点,也同样潜伏于在我、你、ta的文化基因里。
时代在变,而人性不变。唯有看透人性本质,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浩瀚而微小的人类世界。
鲁迅的小说,恰恰就是一条通往人性幽暗深处的羊肠小道。
看懂了鲁迅,也就看懂了人性。
鲁迅的小说,讲的都是底层人的悲剧故事。难道,底层人就只能任人宰割吗?
鲁迅用一种很隐晦方式告诉我们,并不是。即便是底层人,也是有选择的。
于是,才有了夏瑜坟头那一圈红白花和那只一飞冲天的乌鸦。
的确。
人,不能把自身所有的不幸,都推给时代。因为,时代不会对任何人负责。
你要对你自己负责。你不对自己负责,那你可能会沦为时代的祭品。
04童年创伤成为一生记忆
世人皆知鲁迅思想深刻。
如此深刻的思想,究竟从何而来?
这与鲁迅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一名思想开明的秀才。人到中年时,害了重病。
作为周家长子,小小年纪的鲁迅,不得不承担起家庭重担。有四年时间,他天天穿梭于当铺和药店之间,为一家人的生活奔忙。。
药铺柜台和他一样高。
典当铺柜台比他高一倍。
他每次要先拿着衣服首饰去当铺,仰头在典当先生“侮蔑”的眼神中拿过钱,再奔向药铺。
这一幕,成了他的童年梦魇。
以至于,到37岁时,他都忘不了这件事,于是把这段经历写进《呐喊》的自序里。
周伯宜害病后,周家从小康之家沦为穷人。家庭巨变,引发了一系列变故,让鲁迅看清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人类世界有一条法则——你顺遂的时候,人人都是你的朋友;你倒霉的时候,人人都急着要躲你。
不过,人在小时候经历世态炎凉,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能一眼看透人性的本质。
如果没有这一段阴暗的童年经历,或许,鲁迅也成不了鲁迅。
鲁迅16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鲁迅在伤心之余,或许也会感到解脱。
05黑白片带来心灵震撼
父亲的病逝,让鲁迅发愿学医,治病救人。
而他最后却弃医从文了。
这种巨大的转变,源于一部黑白纪录片。
鲁迅赴日留学期间,看到过一部黑白纪录片。在大银幕上,他见到了久违的中国同胞。
影片中,一个人被绑在柱子上准备接受惩罚,周围站着满了人。被绑的和围观的,都是鲁迅的同胞。
“都是一样强壮的体格,而显示出麻木的神情。”
身为留学生的鲁迅,看到这一幕后,由视觉冲击引发了心灵地震。
从那一刻起,他突然意识到一点——
“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之后,他改变了人生方向。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此后,他拿起笔,通过写文章来唤醒大众,改变当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这是他写《呐喊》的初衷。
06在铁屋中呐喊
回国后,鲁迅在杭州做老师。
他发现,这些年轻人对科学没有渴求,他们虽然是学生,却很愚昧无知。这严重的挫伤了他的教学积极性。
和好友出书办杂志,也遭遇到许多阻碍。
《新生》眼看要出版了,却删掉了撰稿人,资金支持也没了,导致《新生》胎死腹中。
鲁迅做什么都不顺,屡屡不得志,内心特别苦闷,于是才动笔开始写小说。
1923年,鲁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从“呐喊”二字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当时满腹心事却无人诉说的孤独感。
在自序中,他写道:“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
可以想象鲁迅内心有多孤独,多寂寥。
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犹如一座密不透风的铁屋。而鲁迅,就是屋中人。
铁屋里," 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铁屋子”,就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所有人都被关在铁屋子里,大家无知无觉地活着,从来没有一个人觉得,铁屋子有什么不对。
这时候,鲁迅站出来,以笔传声,告诉人们他们周遭的环境有多恶劣,多愚昧。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铁屋中的一声呐喊。
这一声,喊醒了无数年轻人。
也惊醒了东方睡狮。
07金刚颜菩萨心
鲁迅是思想家。
他的文章里,很喜欢用否定之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是肯定。不知道,这是否在意味着,他自己内心也常常充满纠结呢。
鲁迅的小说,故事只是个壳子,其内核是在传递思想。
时代会变,科技会变,文化会变,人性却几乎不会变。
伟大的思想家,总能抓住人性的本质。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鲁迅,你都能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怎样打破对鲁迅的刻板印象 ,走进一个真实的鲁迅呢?
答案是——精读鲁迅的作品!
真正读懂鲁迅的时候,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他。
“金刚怒目,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慈悲六道。”
在我心里,鲁迅先生是兼具金刚心和菩萨心的活生生的人。
他是那样温柔。
那样慈悲。
那颗赤忱的心,时隔85年后,依然滚烫。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