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进校园,就看到幼儿园的老师拉着一个孩子,走路还不太稳当,于是,我跟小宝说:“看!又来一个小弟弟。”
走近一看,不是弟弟,而是一个小哥哥,这孩子比我们家小宝大一岁半,是学校一位同事的孩子。
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后,响应最积极的就是老师们,因为之前管理太严,大部分教师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但是,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也都处于有点尴尬的境地。要吧,年龄上属于高风险;不要吧,感觉又有点遗憾。
有些同事很幸运地于当年怀孕,幸福地等着做妈妈。
其中就有我上面提到的这位同事。
并且更幸运的是,她怀了双胞胎。她家老大是个女儿,跟我家大宝同岁。而这对双胞胎是儿子,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不仅全家,所有认识的人都为之高兴。
然而,在做唐氏筛查的时候,却被检查结果给了当头一棒——高风险。
然后就是去省城医院进行更精确的检查,结果被告知:这两个孩子中一个正常,一个患唐氏的几率非常高,基本确定。
我们知道,唐氏是由先天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唐氏的宝宝智力比较低下,发育迟缓,但无法治愈。
同事一家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如果生下来,其中一个孩子将是先天愚型,对一个家庭将是无尽的折磨。
医院说可以做减胎术,但是,在减掉病儿的同时,那个健康的孩子也有流掉的风险。
最后,同事决定都生下来,于是两个儿子中,一个完全正常,一个则明显发育缓慢,现在三岁多了,走路还摇摇晃晃,特别爱哭。
而另外一位同事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
那年,我们一块儿去外县参加高考监考工作,住在一个房间,她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她成功怀了二胎。
我说那你应该请假在家休息,不来监考的。因为高考监考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学校肯定会照顾的。
她说,学校的监考名单是半月前定下的,已经上报到局里,而她是刚确定的,所以就不给领导添麻烦了。而且,她的身体一向很好,对于监考这样的工作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儿。
在工作中,她一向是比较“拼命”的。
时间不紧不慢地流淌。几个月后,竟然听说她的情况不太好,问题也出在唐氏筛查。
35岁以下,国家免费做唐氏筛查,超过35岁,据说这种免费的检查就不准确了,医院推荐做无创DNA,这个是自费的,并且比较昂贵。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认识的人,超过35岁的,都去自费做了检查。
同事当然也去做了,但是结果却是高风险。然后又经历了羊水穿刺(这个是精确的诊断,而无创DNA只是筛查,但是因为羊水穿刺有流产的风险,不到万不得已一般都不会直接选择),结果还是一样。
于是,她没有办法,只能放弃。我们都替她难过和惋惜。
作为局外人,我们的难过和惋惜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当事人的痛苦以及选择的艰难才是一生中的痛。
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的抉择,有时候,这个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