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处理家中事务,经历了一段并不好过的心路历程。事情告一段落,结合近期所见所感,记录下对亲人的意义的理解。
留守生活
很小的时候,父母外出工作,没日没夜,无法照顾子女,便成为留守儿童,当然那个年代,还没有「留守」概念。
在儿时记忆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姥娘家度过,姥娘家是地道农民,一年四季与粮食和蔬菜打交道,春天播种,夏天收获麦子和蔬菜,秋天收获玉米,冬天之前也会提前埋藏胡萝卜、香菜、菠菜、蒜苗等,冬天再错季挖出清理售卖,补贴家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却并没有被要求做太多农活,并没有像同期对门邻居家同学干活多。因此长在农村,却不喜欢干体力活和烈日下干活。
真正开始记事是上小学后,村中小学步行到姥娘家只需要几分钟,那会放学见到同学替父母在地窖拿白菜,而书本上却在教大雁塔、日月潭和黄果树瀑布这些,完全是不相干的内容。
那时候睡觉也很早,晚上7、8点农村就非常黑了,黑白电视看一点电视剧,但通常看不全,长大后才通过互联网补齐了很多电视剧。北方冬天非常冷,屋子里生着火,钻被窝与起床仍然是非常挑战的事情,那时候姥娘会准备灌有热水的输液瓶子暖被子,不至于睡觉太冷。
北方冬天另外一个短板是物资的贫乏,除了白菜外,通常没有其他新鲜蔬菜可吃,姥娘家就会提前腌制好辣椒、韭菜花、红咸菜、蒜、鸡蛋等,算是冬天的慰藉。导致很多年后的现在,虽然生活不像以前贫乏,家中仍然会吃红咸菜、韭菜花、咸鸭蛋等,谈不上不健康却熟悉。
百般呵护
小时候小乐帝性格非常内向,既不爱说话,也不爱出门。而姥娘家亲戚又尤其多,不爱叫人,对姥娘他们来讲也从不责怪,还将带给他们的水果零食给到小乐帝。
除了性格内向之外,儿时也谈不上聪明,算术比不上小一岁的弟弟快,甚至连系鞋带也不会,爸爸一怒之下打了小乐帝,姥娘为此骂了他一顿,后面记了很久。
有次跟弟弟在村子里玩,弟弟跟同村老头起了冲突,老头儿子赶到要打他,儿童跟成年男子力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之后回到家中,姥娘得知此事后,要去找男子理论,暗自担心姥娘力量不及,同时又对姥娘身板小但爆发出如此能量,心生敬畏。
上初中后到市里住校,姥娘还经常接送和看望。初中结束顺利考上衡中,回到村里见到地里劳作的姥娘,她说很好以后有个好前途了。当时对高中都没有概念,更别提大学及以后了,当然姥娘也不知道,但其朴素的认知里,读书总比在家务农和没日没夜的父母要强。
长大后,有段时间赋闲在家,经常在家攒聚跟家人一起在舅舅家烧烤,偶尔兴致高涨,啤酒喝多了,睡在姥娘家,姥娘总是担心冻着帮忙盖着被子,而在醒酒过程中身体发热且年轻时候火力壮,半夜会被热醒踢了被子,姥娘又会给盖上。
不难看出姥姥具备勤劳、善良、正直、担当等美好品质,而对子女及孩子又百般爱护。即便到最后时间,也会操心小乐帝是否影响上班,家中馒头是否蒸好。
时光易逝
回首过去时光非常快。儿时最开心的是春节初四或初六,这个时间点通常几个姨家会在姥娘家聚会,而且通常会住1-2天。此时就能跟弟弟们一起各种玩。寒暑假也是跟弟弟们聚齐的时间,到饭点,不管多远姥爷总能找到我们叫我们去吃饭。
而随着大家长大,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这种聚齐没有了。起初是不适应的,慢慢也就习惯了。在此期间,姥娘也从记事时候50多岁,年龄长了好些,直到有一天回家,看到姥爷和姥娘一起赶车上土坡赶不动了,才意识到两位老人岁数大了。
最近回村里发现,村子外围已经杂草丛生,看不到村子的轮廓。夜晚6:30走在村子里,天已经黑了,路过一个个胡同,却没有儿时的家家灯火。即便在葬礼上也能发现,远不是儿时要逃学、站房顶或砖垛上才能看到吹唱表演。
突然发现现实的村子,早已经不是印象中的村子。而如今回村只是看望家人,实际停留时间很短。
斯人已逝
对于老人,遗憾还没有好好带其各处逛逛,吃吃各地美食,就已经没有机会了。也在思考,随着教育年限的拉长,很多老人对孩子的付出,是单向的,还等不及回报,就已经享受不了了。
每个人也逃不开生老病死,因此慢慢大家对于这些事都变得心照不宣,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参加此类事会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多。那要以如何心态面对,为此还浏览了知乎,对于「好好活着」这种既大道至简又符合逝者意志的观点深表认同。
同时也对「有些人活着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还活着」有了更深的理解,只要还被人记着,就一直活着。活在影响我们的习惯和认知中,活在亲人的共同记忆中,这也是亲人的意义。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
关于作者:
小乐帝,一线AI产品经理、简书科技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